腹痛一月,发热一周 揪出“伪装大师”布氏杆菌病

2025-09-18

“肝上长东西了,怕是恶性肿瘤……”日前,50岁的王大姐拿着外院的MRI报告,双手止不住发抖。持续一个月的腹痛和突然袭来的一周高热,竟是这样的结果。她强忍恐惧走进武进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胃肠镜做了一遍——一切正常。不是胃肠问题?那肝占位到底是什么?

就在她陷入绝望时,感染与肝病科的会诊医生敏锐捕捉到一个关键细节:“您平时做什么工作?”“在菜市场卖猪肉。”职业暴露史+不明原因发热+消耗症状+影像学异常——多条线索瞬间串联!医生果断开出检查:布氏杆菌血清学检测。结果迅速出炉:阳性!原来折磨她的并非肿瘤,而是人畜共患病——布氏杆菌病。从发热就诊到明确诊断,仅用一周。

为何曲折?

布氏杆菌病太会“伪装”

王大姐的经历堪称布氏杆菌病误诊的“教科书”:

第一步:影像学“陷阱”。外院MRI报告“肝占位,考虑恶性肿瘤”——这是布氏杆菌病引发肝肉芽肿或脓肿的常见表现,极易误判为肝癌或转移瘤。

第二步:消化科“排查”。腹痛+肝占位,自然首诊消化科。但胃肠镜正常排除了消化道肿瘤,让诊断陷入僵局。

第三步:感染科“破局”。当常规路径走不通时,感染科医生的“侦探思维”成为关键:抓住职业线索:猪肉摊主→高频接触生肉→布氏杆菌病高危人群。

为何能“一周确诊”?

这三点至关重要

患者及时转诊感染科:当消化科排查无果后,未拖延观望,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

医生深挖暴露病史:一句“卖猪肉”的职业信息,成为拨开迷雾的钥匙。

精准选择检测项目:直接针对布氏杆菌抗体进行血清学筛查,快速锁定目标,血培养阳性更是直接确诊依据。

在复杂的医疗迷宫中,医生的经验与患者的坦诚,是照亮真相的两盏明灯。这也给我们提了醒:就诊时主动告知职业,特别是接触牛羊猪、生肉、生奶者;对“不明原因发热+骨痛”保持警惕,肿瘤不是唯一选项;影像学报告≠最终诊断,肝占位/淋巴结肿大有可能是感染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