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里总有个声音在否定自己?心理专家教你三步克服

2025-07-31

◆ 田靖晗 ◆

武进三院心理门诊心理治疗师、硕士。

常州市心理卫生服务协会会员,武进区“润心”行动特聘导师。2022年参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中德心身医学培训项目,是武进三院心理援助服务成员之一,为帮助广大民众应对生活压力,识别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供心理支持。

心理门诊:周一至周五 预约电话:13338809960

你是否曾在重要会议前夕,脑海中蓦然闪过“我必定会搞砸”的念头,又或者在朋友聚会迟到之际,心想“他们肯定认为我差劲至极”?这些不请自来、瞬间闯入脑海的想法,便是心理学领域中的“自动思维”。它们宛如大脑里的弹幕,在无意识状态下快速滚动,暗中操控着我们的情绪与行为。

自动思维:

大脑里的“快捷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阿伦·贝克发现,这些自动思维是大脑为节省认知资源而建立的“快捷方式”,如同电脑预设程序一般高效,然而也常常携带扭曲现实的“病毒”。当接到新任务时,脑中会跳出“我肯定做不好,上次就搞砸了”的想法,随即焦虑情绪蔓延开来,行动也变得拖延,最终表现不佳,恰好“验证”了最初的悲观预言,形成了“情境→思维→情绪→行为”的死亡循环。

可见自动思维是大脑的快捷方式与认知陷阱。自动思维的本质是大脑的认知捷径。面对复杂的环境,大脑为了能够快速决策,会调用过往经验形成的固定模式。比如说当领导要求修改方案时,立刻会想到“我能力不足,领导对我失望了”。又或者朋友回复信息稍慢,便认定“是不是我说话不合适,朋友生气了”。这些念头瞬间触发,且情绪反应强烈,如条件反射般自动运行。研究显示,多数人每天大约会产生6000个想法,其中高达70%带有负面倾向。这种“消极偏好”原本是进化过程中留下的生存警觉,在现代社会却常常扭曲现实。

更值得警惕的是,自动思维常常与核心信念相互捆绑。例如,一位被学生投诉的教师,在同事聚会迟付费用后坚信“对方对我不满”,即便对方明确表示不介意,他仍然怀疑“对方只是客套”。

系统性训练:

打破自动思维控制

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大侠被人偷袭,往往可以一瞬间就反应过来。职业运动员在经过不断训练后,可以将肌肉记忆化为直觉般的反应。自动思维就如同这些经过长期训练的反应,不经意间触发,迅速且难以察觉。它让我们在无意识中做出判断,常常忽略了事实的全貌,导致误解和偏见的产生。自动思维的惯性力量强大,若不及时觉察并调整,便会深陷负面情绪的漩涡,影响人际关系与工作效率。

学会识别并质疑这些“预设程序”,有助于打破恶性循环。打破自动思维的控制需要进行系统性训练,其核心是“觉察—评估—替代”三步法:首先,觉察自己的负面念头,记录下来;其次,评估这些想法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寻找证据支持或反驳;最后,用更积极、客观的思考替代原有的自动思维,逐步重塑认知模式,如“虽然我这次考试失败了,但这只是一次小测验,并不能代表我一无是处”。通过持续练习,可以有效减少负面思维的影响,提升心理弹性和生活品质。

通过这种训练,我们不仅能减少无谓的焦虑,还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在参加比赛遇到挫折时,可以通过“课题分离”技巧,专注于自身表现,而非外界评价,最终取得佳绩。当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对事件的解读,化解压力。还可以通过“正念冥想”,增强对当下感受的觉察,减少焦虑。

每一次对自动思维的质疑,都是夺回心灵主权的一场革命。思维的重构如同肌肉锻炼,起初会感觉费力,逐渐就会成为自然。当自我否定的声音响起,记得按下暂停键,轻声问:这个想法站得住脚吗?此刻不妨列出三个支持相反结论的证据。那些曾让你恐惧的“灾难”,大多只是大脑自编自演的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