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这些场景:睡前对自己说“再刷10分钟”,结果凌晨2:00还在看搞笑视频;明明想查资料,却莫名其妙刷了半小时无关的短视频;关掉App后感到空虚,甚至有点焦虑……这背后不仅仅是自制力的问题,更隐藏着一场由多巴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役”。
刷视频停不下来
与赌博成瘾如出一辙
常言道“刷视频因多巴胺而快乐”,实则不然,多巴胺的真正使命在于“激发期待”,而非直接带来快乐。当我们刷到有趣视频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强化“寻找惊喜”的行为;而当内容无聊时,多巴胺会下跌,促使你立刻下滑寻找下一个刺激。这种“不确定的奖励”机制,与赌博成瘾如出一辙。神经科学家发现,刷视频时多巴胺峰值出现在“视频加载的瞬间”(期待期),而非观看时。正如赌徒痴迷于拉动老虎机的瞬间,而非赢钱的那一刻。
沉迷短视频
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短视频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吸引了大量受众,但同时也导致了人们注意力的碎片化。长时间沉浸在短视频中,人们的注意力难以维持,影响了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效率。短视频内容往往追求快速吸引眼球,其中不乏刺激、夸张甚至负面的元素。长期接触这类内容可能导致观众情绪波动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展示,其中不乏炫耀性消费、极端个人主义等内容。长期接触这些内容可能使观众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不满情绪,进而扭曲其自我认同和价值观。虽然短视频看似是一种社交方式,但实际上它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信息接收过程。长期沉迷于短视频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真实交流减少,从而引发社交隔离和孤独感。
短期看是“杀时间”,长期可能引发更深层问题。频繁切换内容导致大脑难以深度思考。研究显示,频繁刷视频可能会影响阅读长文章的能力,尽管短视频与传统阅读并非完全替代关系,但过度沉迷短视频可能会削弱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深度阅读能力。虚拟世界的强刺激让现实生活显得“平淡无趣”,甚至引发抑郁倾向,研究发现,日均刷视频4小时以上的青少年抑郁风险增加2倍。
沉迷短视频
还会影响家庭氛围
沉迷短视频也会对家庭氛围产生影响。家长若沉迷于短视频,将大大减少与孩子互动的时间,不仅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还可能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增加其行为问题和情感困扰的风险。孩子是模仿的高手,家长的言行举止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沉迷于短视频的家长难以成为孩子健康生活习惯和良好价值观的榜祥,甚至可能无形中形成消极的生活态度。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沉迷短视频会破坏家庭教育的平衡,减少对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品德教育等方面的关注和投入,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有效管理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家长若不能自律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减少在短视频上的消耗,将难以教会孩子如何合理规划时间,影响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刷短视频不是“个人失败”,而是一场“大脑原始机制 vs 现代科技”的不对称战争。真正的自律,是学会用科学工具保护自己。从今天起,把刷视频的时间“偷回来”,去读书、运动、陪伴家人——那些延迟满足的快乐,才能真正滋养生命,真实世界的精彩,远超15秒的碎片幻象。
(汪洁)
作者介绍>>
◆ 汪 洁 ◆
武进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2009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精神临床工作10余年,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