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基层医疗“地基” 共绘“健康武进”答卷

2025-04-24

标准化村卫生室里坐诊的大学生村医、智慧医疗设备闪烁的屏幕、一份份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共同勾勒出一幅“病有良医、健康无忧”的健康图景。这是武进近年来着力深化医改、努力建设优质均等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好注脚。

向下扎根向上成长 织密基层健康网

昨天上午,在礼嘉镇建东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陆敏贤正在为患者针灸、推拿。“肩膀、手酸痛,来针灸了5次,明显轻松了。”村民吴小英对中医理疗的效果很满意。

在全省率先启动“大学生村医”工程、建立“驻村护士”制度,探索将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备案制身份管理……武进积极“筑好巢”“固牢巢”,努力引才、育才、留才。

扎根基层23年的陆敏贤是村民的家庭医生、健康教育指导员、惠民政策宣传员,每年为辖区内6300多名常住人员提供公卫服务,每年为3000多人次提供中医药治疗服务。“村民很信任我,我的身份也从大学生村医转变到备案制村医,我会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村民健康的守护人。”陆敏贤说。

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健康网”,2016年开始,我区连续多年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刘亚冰就是受益者之一。“入学时免除了学费、住宿费,每年还提供生活补助。”在徐州医科大学完成学业后,刘亚冰定岗在武进第六人民医院内科,“乡镇上老年患者偏多,希望通过治疗、宣教,把更多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在基层。”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实施以来,我区共招录定向培养学生116人,完成培养到岗42人;在149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231名大学生村医、驻村护士。这支年轻队伍正逐步成长,悄然书写着“健康武进”的基层答卷。

医疗数据“多跑腿” 基层群众“少跑路”

近日,市民蒋超因颈椎间盘突出症到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其CT影像通过信息平台同步传输到区域影像中心,十几分钟后,他就拿到了武进中医医院专家给出的精准诊断报告。

“云阅片”实现了多方共赢。“CT影像、动态心电图等都可以上传平台。”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周烨告诉记者,这一模式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疾病诊断准确性,留住了更多患者,也缓解了区级医院的拥堵状况,使分级诊疗更加切实可行。

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如何借助新技术破解群众就医堵点、提升医疗服务质效?目前,我区已建成了开放共享的心电、影像、病理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六大集约化资源共享中心,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一体化、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我区还积极推行医疗机构间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机制,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接下来,区卫健局将探索医疗资源整合创新,推广AI辅助诊断技术,拓展线上诊疗服务,探索建设区域中心药房,为群众打造高效便捷且安全可靠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

深化医防融合 守好健康之门

骨质疏松症因早期无明显症状,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今年,武进国家高新区人民医院启动骨质疏松筛查和干预项目,在65周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中新增了骨密度检测。“我们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分类干预,每半年随访一次。”高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许敏锐介绍,年内,将为1万多名老年人提供骨密度检测。

“强基”意味着医疗卫生服务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服务模式从“单一医疗”向“医防融合”升级,服务方式从“坐等患者”变为“主动管理健康”。

近年来,我区在医防融合上持续探索与实践,通过首创医防联合体、推动公卫骨干下沉等举措,全区期望寿命、健康素养水平、老年人健康管理率等各项指标逐年提升。去年,常州市慢性病医防融合综合试验区项目在武进启动,今年试点村由1个扩至9个,1.4万余人将被纳入筛查范围,更多45周岁以上常住居民有机会享受到慢性病“防、筛、管、治、康”全流程服务。

医防融合是持续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2025年,区卫健局将从慢性病、传染病两大分支入手,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推动医防融合工作落实落细,开展包括前列腺癌筛查、颈动脉斑块筛查等29个医防融合项目,构建起完善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