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专栏> 武进区信用专栏> 信用动态> 内容
日前,随着武进国家高新区北区党建引领“阳光信托”物业综合治理签约,一场围绕老旧小区治理难题的“破冰行动”悄然进行。古方社区的阳湖世纪苑北苑与东庄社区的防疫站小区都是老旧小区,多年饱受管理困扰,如今正通过“阳光信托”的新型物业管理模式,实现从管理失序、服务缺失到有序运转、共建共治的蝶变。
党建引领,破冰开局:从“无人问”到“有人管”
老旧小区治理,常常面临着物业费收取难、服务水平低、公共设施老化、居民信任度不高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阳湖世纪苑北苑交付近20年,拥有约1800名居民,长期以来,偏低的物业费标准导致服务捉襟见肘,公共设施老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逐渐累积,46幢区域甚至出现了多年失管状态。“时间越久,居民满意度越低,物业费收缴率也就越低,仅60%左右。”高新区北区工作组副组长庄春潮介绍。
东庄社区防疫站小区也是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居民们习惯了依赖政府兜底,付费购买服务的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导致公共事务无人牵头,小区活力不足,治理陷入僵局。
今年,这两个小区作为高新区北区“阳光信托”物业综合治理试点,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开启了“破冰行动”。两个社区的党委书记全程部署参与,北区物管部门全程指导,依法精准组建物管会。东庄社区通过居民座谈会,推选产生物管会成员与楼道长,古方社区则推选了11名有责任心、有能力、肯奉献的居民进入物管会。“我们每家每户走访,做好桥梁工作,大家都有信心把我们的小区管理得更好。”阳湖世纪苑北苑物管会成员徐琴珍说,要提高小区居住幸福指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希望自己能成为连接社区与业主之间的桥梁,做好推进新模式落地的引擎。
阳光透明,凝聚共识:从“不信任”到“齐参与”
“阳光信托”的核心在于“信”。如何重建居民对物业管理的信任?“阳光透明”与“广泛参与”成为最优解。两个试点小区开展“请进来”授课传授经验;组织干部、物管会成员、热心居民“走出去”入户宣传;设置“夜市”摊位集中答疑,举行居民见面会坦诚交流等,让“阳光信托”的做法、意义家喻户晓。
公开、透明的预算是赢得信任的基石。古方社区对阳湖世纪苑北苑的收入来源、公共收益等进行了全面排摸,精准掌握“家底”。公共停车费、物业用房租金等做到应收尽收,物业费收缴率有望提升至80%。预算编制过程更是精益求精,前后经过10次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份清晰明了、获得居民广泛认可的开放式预算,计划投入11万元用于门禁改造、监控更新等民生实事。“现在收多少钱、花在哪里都清清楚楚,我们交钱也交得放心。”居民周巧珍开心地说。
众人事由众人商。在防疫站小区,每栋楼都有楼栋长,并打造党群服务直通站,党员和年轻志愿者积极充当“议事先锋”,牵头梳理意见、组织协商。“此前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居民付费购买服务的意识薄弱,让大家接受新观念成为关键。”东庄社区党委书记崔立表示,为此,社区利用新阵地,专门组织召开6次居民座谈会。针对小区空间资源利用问题,“议事先锋”经实地调研和多轮座谈,合理新增了10处非机动车停放区和71个汽车停车位并实施收费管理,不仅缓解了停车难,更为小区管理注入了“造血”功能。最终,防疫站小区以超97%的同意率成功引入“阳光信托”。
经验成形,推广有序:从“小切入”到“全治理”
通过阳湖世纪苑北苑和防疫站小区的成功实践,高新区北区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坚持党建引领,严格物管会选拔;全面排摸家底,科学编制预算;开放听取民意,动态调整方案;坚持账目公开,保障居民知情权、监督权。
“今年先行先试的两个小区,既给所有小区树立了样板,也为我们解决物业管理问题提供了更好的路径选择。”庄春潮表示,下一步将对北区所有物业管理小区进行综合分析,对于资金收支不透明、物业矛盾多、群众诉求强烈的小区,优先纳入“阳光信托”推进名单。
以点到面,治理全域推进。高新区北区计划在已试点小区开展飞线整治、加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等新的民生项目,并向其余13个小区推广“阳光信托”物业综合治理模式,推动小区治理从过去的“单向发力”转变为社区与居民的“双向奔赴”,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