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洛阳镇岑村村的田野间,百亩高标准农田生机盎然,道路宽敞整洁,河流泛着绿波,白墙黑瓦如诗如画……一幅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渐次展开。这就是“明星村”岑村村的底气。作为“全国文明村”,洛阳镇岑村村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双线推进,不仅以文化“聚”人气、让乡风“焕”新颜,更有效激活了乡村消费潜力,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2025年江苏省和美乡村篮球赛暨六省农民邀请赛
以文铸魂 激发产业发展动能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农民群众的精神滋养。过去,岑村村曾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发展滞后村,大量耕地抛荒、旧厂房闲置,公共文化服务近乎空白,村民业余生活单调,青年人口外流率超40%。2007年6月,时任岑村村党总支书记的蒋健率先想到,要唤醒乡村文化活力,凝聚百姓“敢打敢拼”的精气神。
经过细致梳理,蒋健发现岑村村红色底蕴深厚:1933年,这里建立了洛阳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1938年,陈毅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三路来到这里开展抗日活动,播下革命火种;1942年,建立了洛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在战争年代,村里的共产党员、人民群众和武工队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对敌斗争。在新的历史时期,岑村人更要千方百计强经济、促发展,通过奋斗换来家乡的新面貌、过上美好生活!”现为岑村村党委书记的蒋健说。红色文化引领下,岑村村上下一心,接续奋斗,通过园区更新、农业抱团等手段,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图景。截至2024年末,岑村村净资产总额达1.73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305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5万元。
以文兴业 绘就文旅共富图景
2019年岑村村建成武进首个村级政治生活馆
岑村村不仅以红色文化激励本村村民,更将红色资源转化为远近闻名的文化风景线。该村系统梳理革命烈士和党员事迹,建成武进首个村级政治生活馆,年均接待参观研学超3000人次;2024年启动“岑村小学”红色遗址修缮工程,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未来我们将围绕这些红色阵地,串点成线,推出研学路线,进一步增加人流量。”蒋健透露。
除红色文化外,岑村村还整合提升了原本分散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反哺经济。以桃为媒,打造“又见桃花开”文化品牌,联动千亩桃园采摘,研发桃花酥、桃胶、桃花酒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以丰收节为契机,打造“我爱岑村家乡美”文化品牌,展销有机大米、青鱼礼盒等优质农产品,推动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深化“体育+文旅”模式,今年,岑村村以“村BA”篮球赛为突破口,承办江苏省和美乡村篮球赛暨六省农民邀请赛。赛事期间,创新嵌入非遗文创展销、农特产品市集、帐篷音乐节等业态,累计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本地餐饮住宿及农产品销售超300万元,成功将体育热度转化为经济收益。
以文惠民 培育乡村文明新风
文化艺术的繁荣,是涵养乡村精神根脉的关键,更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岑村村积极拓展文体空间,投资700余万元高规格建成网红篮球场、标准足球场、门球场等运动场地,新建“嘤鸣书苑”“耕读书舍”“岑光读书角”等9个特色阅读空间,为村民免费提供集休闲娱乐、阅读品咖、文艺宣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确保文化服务精准供给、触手可及。
岑村村还连续三年举办“又见桃花开”品味洛阳文化系列活动,连续六年举办“我爱岑村家乡美”农民丰收节等品牌活动,将传统节日与现代市集相结合,让群众在逛街过节中找回传统庙会的热闹,也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依托“桃缘交友”文化品牌,聚焦年轻群体社交需求,定期举办赏花交友会、读书沙龙、古风游园会等主题社交活动,显著提升年轻游客比重,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
为鼓励更多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岑村村创新推行积分引领机制,将文化服务、志愿活动等纳入积分制管理,村民可通过参与获得积分,兑换奖品或服务。文明积分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推动更多人在共建共享中提升生活质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精神文明素质。
2024年“又见桃花开”第二届品味洛阳文化系列活动
记者观察
走进岑村村,最打动人的不是数字的增长,而是文化的脉搏如何真切地推动了一个乡村的蝶变。在这里,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也不是节庆时偶尔的热闹,而是融入日常的“活水”,真正流进了田间地头、产业肌理与百姓心中。
从红色基因的挖掘,到文旅品牌的塑造;从篮球赛事的“破圈”,到书香社会的营造——岑村村诠释了“文化赋能”的完整链条:它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的生态重建。文化在这里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也成为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岑村村并没有停留在传统文化的静态保护,而是不断为其注入现代元素与青春气息,让文化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
更重要的是,岑村村走出了一条“软实力”带动“硬发展”的路径。文化不是经济的装饰品,而是其内在引擎。无论是红色研学带来的客流,还是“桃经济”背后的品牌叙事,抑或是体育赛事拉动的周边消费,都表明文化与经济可以实现深度融合、彼此成就。
乡村振兴,往往始于资源,成于文化,终于人心。岑村村的实践说明,只有真正重视文化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村民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而不是旁观者,乡村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启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岑村村正是在这“形魂合一”中,迎来了自己的“繁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