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进的潋滟水乡间,牛塘镇的故事如同一幅正反交织的双面绣——一面是千年运河滋养的厚重文脉,一面是当代匠人手中的创新针脚。这里既留存着时光打磨的传统技艺,也跃动着经济焕新的时代脉搏。
作为武进文化重镇,牛塘镇依托深厚工艺美术底蕴与丰富非遗资源,以“非遗产业化、非遗场景化、非遗生活化”为路径,展开一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实践写下了鲜活注脚。
古韵新声 共生共荣
常武地区的牙刻艺术是“江南派”代表,名满天下。从牛塘工艺雕刻厂成立那时起,传统牙刻便在这里扎下了根。然而,曾经辉煌的工艺却一度陷入沉寂——受众狭窄、产品单一、后继乏人。
传承不仅仅是继承与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与弘扬。牛塘匠人积极创新,将牙刻与现代首饰设计、家居装饰等相结合。
年轻一代传承人萧晨凯创立了主打生活美学的珠宝品牌——“呈雅”,将大师工艺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以猛犸牙、南红玛瑙、绿松石等天然半宝石原材料为主,打造出个性十足的珠宝饰品,既保留了传统刀工的细腻婉转,又契合了当代审美与实用需求,让非遗“正当潮”。这一转变,不仅让牙刻跳出“小众收藏”的圈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还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带动了相关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的发展。
在牛塘,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静默的陈列,而是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增收的“活资源”。
牙刻体验
文脉肌理 绣美城乡
沿着蜿蜒的河岸,丫河村强家自然村的红木文化长廊静卧于水光树影之间,长廊尽头是一座古朴雅致的红木陈列室。村民与游客常在此驻足,静赏匠心力作,感受木韵悠长。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匠人强国华,也常常踱步至陈列室,望着那些浸润岁月、焕发新彩的红木作品,他的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骄傲。“这是我们强家村的根,也是如今的门面。”
有水流处,便有文明生长。丫河村因孟津河与武宜运河在此交汇、形如“丫”字而得名,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悠久厚重的红木文化,与如今日益兴盛的乡贤文化相辅相成,如一脉活水,源源不断为村庄注入新的生命力。古典与现代在此交融,老技艺与新观念和谐共鸣,编织出一幅古今交织、水村相依的生动图景。
在牛塘,文化基因已深深嵌入城市肌理:公交站台以传统竹编艺术为设计灵感,既遮阳避雨,也成为街头艺术;老旧墙体化身非遗画廊,展示浅刻、剪纸等传统技艺;街角巷尾出现一批融入非遗符号的休憩空间,既实用又具美感……
这些改变,如“绣花”般精细施策,牛塘镇让城市长出文化的温度,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触摸历史、感知传统。
竹编元素公交站台
非遗烟火 浸润日常
以人为本的暖色,正是“人文经济学”厚重的底色。
7月底,华中科技大学“喻竹计划”江苏常州武进区实践队的队员们与牛塘镇爱心暑托班的小学员们携手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探索之旅,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牛塘武馆,少年们在阳湖拳的一招一式中感悟刚柔并济的武德精神;锡剧体验环节,充满魅力的地方戏曲在童声中发出新声……文化认同,从此不再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首个镇级非遗馆也坐落在牛塘镇青云阁,这里是大师工作室所在地,常态化展示非遗艺术品制作场景,也是集展陈、教育、体验、传播于一体的文化会客厅。
堆花糕团制作展示、常州梨膏糖非遗体验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小热昏”展演……多年来,牛塘镇着力推动非遗文化在基层民众中的传承与普及,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夕阳西下,南运河畔渐渐笼上暮色。青云阁内仍有孩子围着牙刻师傅问东问西,强家村红木文化长廊亮起暖黄色的灯,工作室里萧晨凯正在打磨新一批首饰设计稿。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正如那双面绣:一针传统,一针现代;一线文化,一线经济。它们交错并行、彼此照亮,织出的,是一座小镇在时代浪潮中笃定而清晰的身影。
阳湖拳
记者观察
在新时代经济发展浪潮中,牛塘镇积极探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驱动力,在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建设、繁荣居民生活等方面,为人文经济学在基层的实践提供了生动案例。
无论是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还是民间艺术,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有深入挖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找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在牛塘,文化不再是消耗资源的“情怀包袱”,而是能增值、能引流、能聚人的优质资本。非遗是可开发、可迭代、可产业化的生产要素,通过创意设计、技术赋能等模式,打造了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
牛塘的实践,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文化绣花”,把非遗符号“绣”进公交站台、街头小品、社区工坊,把红木、牙刻、堆花糕团这些老手艺“绣”进现代产业链、旅游动线和年轻人的生活。文化植入提升了城镇的美学品质与人文温度,增强认同感和吸引力,从而聚人才、兴产业、活旅游。
牛塘镇的实践表明,最深的经济活力,往往来自最深的文化土壤。传统可以很现代,文化可以很经济,小城镇也可以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