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程中
雪堰镇以农房更新“小切口”
通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探索出全区首个
农户“自筹自建、异地新建”的
农房更新模式
带动农村风貌“大变化”
不仅破解了老旧住宅改造难题
更以人居环境的蝶变
提升了村民幸福感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雪东村东街片作为集镇老街,农户住房质量、人居环境与安全水平已无法满足村民生活需要,加之老旧住宅连片建设,原址翻建难度大,“改善住房条件”成为该村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2018年,武进区人民政府批准雪东农民自建区规划设计方案;2023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批复;2024年3月开工建设,11月完成房屋主体建设;2025年6月实现分房到户,预计8月公建配套建设基本结束,年内完成装修的农户即可入住,让村民从“盼改善”到“能入住”的愿景照进现实。
规划先行、配套跟进。农房更新同步推进人居环境升级,打造“宜居场景”。在自建区内,以“一心、两轴、多组团”为规划结构,打造景观中心、景观轴及院落式绿化;道路系统分为主路、组团路、消防通道,保障通行与安全;配套108个室外停车位,适配现代生活需求。
从“制度创新”到“实践创新”
2022年,常州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苏委〔2021〕18号)要求,形成了8条宅改支持政策。省、市、区出台的各项政策为雪堰镇自建区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采用试点先行的方式,分别在雪堰(东)、潘家(中)和漕桥(西)3个片区推动5种模式的自建区试点探索。一是采取农户自筹自建、异地新建模式的改善型农房更新项目——雪东村自建区。二是采取统拆自建、原地翻建模式——潘家村坊前自建区一期项目。三是采取项目带动、异地新建模式——楼村自建区一期项目。四是采取整组推进、自拆自建模式——螺蛳湾自建区项目。五是采取农户组团翻建、整村运营模式——太湖湾核心景区范围内的城湾村前潘自建区项目。通过上述5种模式的探索,为雪堰农房更新推广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另外,在宅基地有偿使用和开设“农转用临时资金专户”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创新步伐,实现对集体资源、“农转用”资金的统一管理。
从“环境升格”到“幸福升温”
自建区的落地,为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从雪东自建区的居住条件看,新房3层高9米,前后间距13-15米,满足大寒日2小时日照标准,告别了老街的逼仄与昏暗;从街区设计看,更注重使用需求的院落户型,以机动车为主的交通方式,交通流和交往空间的融合,构建了新型邻里关系。
宅改过程中,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村民归属感与幸福感的提升。通过建立由宅改户代表、村组干部等组成的自建区建设理事会,对接监督自建区建设进度,共同商讨宅基地有偿使用收费标准等制度,参与房屋户型和外观设计,集中反馈建议,实现了自建区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验收,以及公平公正公开分配房屋。村民全程参与规划设计、进度监督与分房决策,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2025年6月,雪东自建区40户村民顺利分房,不少人表示:“不仅房子新了,环境美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一栋栋新房的崛起
是乡村宜居梦的照进现实
以农房更新为支点
雪堰镇撬动了
宅基地制度改革、人居环境提升
与乡村治理创新
为农房更新提供了
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