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市委全会、区委全会相继召开,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其中,市委全会指出,西太湖片区要侧重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和科创资源汇集,加快人才集聚。今天的西太湖,正向着打造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阔步前进。
创新的西太湖,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什么?
一分钟,万海医疗可以生产513支注射笔。今天的西太湖,高端医疗健康产业集聚500多家研发制造和服务型企业,累计拥有二类以上产品注册证800余张,全市占比超30%。
一分钟,最新一代的石墨烯导热片可以轻松把冰块切开。今天的西太湖,聚焦以石墨烯为主的先进碳材料产业,首创全球“十四项第一”,形成了设备制造、原料制备、下游应用的产业链。
一分钟,氢湾内生产的单台制氢系统可以产氢超过2千克。今天的西太湖,精心建设2平方公里的“常州氢湾”,努力打造长三角领先的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检验检测中心、氢能源科技创新转化中心。
一分钟,中科朗恩斯智能制造车间里可以生产17套LED车灯、车灯控制器。今天的西太湖,聚焦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服务化,强化高端装备集成能力,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化跃升。
一分钟,西太湖影视基地里有近10个长、短剧剧组在紧张拍摄。今天的西太湖,发展城市经济、数字经济、文化旅游和科技金融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新经济产业迸发出蓬勃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西太湖不断汇聚科创资源,全力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
持续夯实创新平台支撑,形成“4+4+5+X”科创平台体系。“4”所高校、“4”个产业平台、“5”个大学科技园,聚焦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让创新知识充分共享,推动“产学研”到“用”的转变,累计孵化转化吸引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超400个,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80个、合同金额近5000万元,营造了园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环境。“X”代表园区产业或者企业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国家蛋白质创新转化中心,5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他们共同为园区科技创新聚势赋能,打通科、技、产“回路”,实现从“0”到“1”再到“N”的产业化裂变。
创新平台的集聚效应,为西太湖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劲引擎,而企业的梯度培育与成长壮大,则是将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西太湖构建 “双线并行”梯度培育路径,实现科技型企业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并重、做大增量与做强存量并举。目前园区拥有潜在独角兽企业8家,省瞪羚企业52家,高新技术企业2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浓厚的创新底蕴,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力量,让西太湖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西太湖加快人才集聚,建设青年人才友好城市。开拓“以赛引才、以赛聚智”新模式,举办龙城英才邀请赛、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项目、人才转化率。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企业员工提供持续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设立全市首家“小ONE”就业指导工作室,为青年求职创业、企业人才招聘提供一站式到家服务。探索启动“蓝湾”人才社区,链接七个人才公寓,打造“益栖”人才服务品牌,提升青年人才服务能力。
创新浪潮奔涌不息,科技脉动强劲有力。西太湖正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全速奔跑。面向未来,西太湖将持续厚植创新沃土,布局未来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谱写更加壮丽的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