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万物并秀。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内,一个个重大项目不断刷新进度条,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果香路上,市重大项目——智能高温气体传感器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冲刺收尾,施工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紧锣密鼓地铺设外场道路。“明年6月正式投产后,这里可以年产1000万支智能高温气体传感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6亿元。”常州联德电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冯保生介绍。
氧传感器是汽车排放控制系统中的“哨兵”,负责监测和控制氧气浓度以实现高排气净化率。国内氧传感器市场长期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占据,进口依赖度较高。2009年,联德电子整合氧传感器团队与加热气团队,打通第三代新型管式氧传感器产业链,这也是联德电子技术突围的起点。
此后,企业发展像上了发条:2011年实现第3代产品产业化,2014年推出第4代片式集成氧传感器,2017年突破第5代五线宽域氧传感器,直到第6代智能氮氧传感器的问世,联德电子彻底打破国际垄断。“每3~4年就推一代新品,现在我们的自主品牌在细分领域已经做到全国第一。”冯保生说。
相距3公里,不久前,省重大项目——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项目正式竣工投产,今年产量预计突破600吨。作为国内外首家实现高强高模聚酰亚胺纤维量产的企业,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全球首条年产30吨和100吨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产品强度也从早期的3.0GPa迭代至4.5GPa,模量从90GPa突破至200GPa。站在新产能释放的节点,先诺以国内市场为基,不断开拓航天、电子产品、运动装备等领域,同步布局全球市场。
华阳数字化智能化新能源全产业链检测基地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计划今年9月全面投入运营,检测能力将至少扩大1倍;唯德康消化内镜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预计年内投产,年产能有望扩大10倍;苏文电能新型智能电气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年底全面投产……
产业项目“多点开花”,城市更新也在不断提速。延政西大道上,南京医科大学常州校区的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这里将成为新医科人才培育示范区、产学研协同融合区、校地合作医卫提升样板区。今年9月,首批新生将在这里开启求学生涯。
当前,围绕全市“1028”产业体系,西太湖全力发展高端医疗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新经济“一高四新”主导产业,加速布局合成生物、氢能等未来产业。今年1—5月,园区新增入库省重大项目5个、市重大项目5个、区重点项目17个,其中,新开工省、市重大项目5个。下阶段,西太湖将加大高新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