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服务大厅> 主题服务> 交通出行> 资讯服务> 内容
推进公路运输向水路运输转移,是绿色交通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区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公转水”成效明显,2024年,全区港口吞吐量达1140.287万吨。
记者在常州东方特钢有限公司同和港码头看到,矿粉船只有序运输,抓料机有条不紊地对原料进行上岸作业。“我们24小时、三班制不间断作业,每天的水路运输量近1.4吨,这得益于良好的运输环境。”企业运管处处长魏巍说。
东方特钢地处湟里镇,区位优势明显,不仅紧邻西太湖,周边还有北干河、孟津河等丰富水系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区着力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不断推出清洁运输政策,东方特钢积极响应号召,2018年至今,在环保方面投入35亿元,主动优化调整物流运输结构,通过“公转铁”“公转水”等方式,加快物料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据统计,2024年,东方特钢大宗原燃料水路运输约470万吨,同比提升超10%。“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精品发展、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其中绿色发展与政府理念不谋而合。”魏巍介绍,水路运输较公路运输成本节省近40%,更加适合长途大量的货物运输,而且水路运输不易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准点率较高,更能满足企业生产保供需求。
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是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武进不断发挥区域优势,强化部门协同联动,通过开展高等级航道长效管理、航标日常维护、干线航道沿线综合整治等工作,持续打造安全、畅通、高效的水路运输环境。2024年,区港航中心清除锡溧漕河生活垃圾60.9吨,水中漂浮物12.7吨,累计管护里程达983.9千米,并不定期对驳岸、里程桩、航标等进行日常维护检查,保障航标正常率稳定在99%以上。同时,从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多方面,建设有效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的“硬设施”和“软环境”,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畅通经济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