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政企一体 破解技能人才培养困局

2025-04-18

技能人才是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将本地大学所设专业与武进产业需求深度匹配,让更多武进高校学子和技能人才与优质企业双向奔赴。”

破解这一困局,我区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成立武进区产教融合联盟,通过校政企深度协同,打造现场工程师班,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吹响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冲锋号。

摸准需求:

企业呼唤精操作、懂工艺的复合型人才

“每年需要近百名高校毕业生,但实际情况是,招收的人员中真正能胜任技术岗位的不足三成。”日前,在区人社局组织的一场校政企对接会上,汇川新能源汽车技术(常州)有限公司招聘经理韩欣冉道出了许多企业的共同痛点:近年来,我区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链迅猛发展,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却跟不上产业“数智化”转型的需求。

一系列调研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矛盾。

今年,我区成立“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人才产业同频共振”工作专班,建立“月度企业需求直通车”机制。“在对区内重点企业的月度用工监测中,发现技能岗位需求占比超60%,其中既懂理论又擅实操的现场工程师尤为紧缺。”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钱小花道出缘由,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而职业院校培养方向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破题之道:

校政企共建让人才“入学即入职”

现场工程师班,是以校企双方为主体,实施“双师”育人,全过程协同育人,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招生、入学面试、课程设计、实操培训到顶岗实习,高校和企业全流程共同培养。

为促成这一模式落地,区人社局扮演起“红娘”角色。一方面,走访省内外80余所高职专科类院校,借鉴苏州吴江经开区、昆山经开区等地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深入区内200余家重点企业调研,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单靠学校或企业单打独斗难以突破培养瓶颈。”钱小花说,通过建立“园区+学校+企业”三方协作机制,政府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学校开放教学资源,企业投入实训设备与技术骨干,形成“1+1+1>3”的聚合效应。

“首批现场工程师班由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今创集团、汇川新能源、工利精机等企业联合组建,开设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4个专班,招收培养现场工程师135人。”区就业服务中心招聘服务科科长金畅介绍,课程中嵌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导师”,学生2年在学校、1年在企业,毕业即可定向入职合作企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学、瞄准岗位练’,企业也能提前锁定优质人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武进现场工程师班负责人郭建伟说。

从容解题:

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

上月,2025年武进现场工程师班提前招生校测工作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完成,来自全省近300名考生报名参加了校测,首批学员将于今年秋季入学。“现在就业压力很大,报考武进现场工程师班就是为了以后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刚刚被录取的学生庄牧函说。

近年来,我区紧贴产业需求,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举措,大力推进产教融合,逐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目前,全区拥有技能人才32.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7万人。

“打造‘引、育、留、用’四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政府、企业、院校三方主体的联动机制和人才需求、人才供给、人才供需匹配三元路径的协同机制,形成武进产教融合、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四三三’模式。”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杭琰表示,在我区,产教深度融合正逐渐形成磁场效应,未来计划联合20所院校、100家重点企业,打造规模化“产教事业共同体”。

下一步,我区将持续紧盯技能人才培育的堵点难点,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挖掘院校资源,搭建合作桥梁,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咬合,推动形成人才共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