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刚刚过去,劳动的荣光仍熠熠生辉。在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途径,更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我区各学校积极响应教育发展需求,深入探索劳动育人新路径,将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学生打造了一条从家庭到田野的广阔劳动育人之路。
规范课程 夯实劳动教育根基
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明确将劳动设为独立学科类课程,规定每周不少于1课时,每学年不少于35课时。各学校严格落实课程要求,同时结合“双减”政策,在每周课后服务中专门安排1小时用于劳动实践。
在课堂上,教师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传授劳动知识与技能,如种植技巧、手工制作方法等,更注重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引导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
特色课程 激发劳动教育活力
各学校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现代科技等资源,打造出一系列独具匠心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如璀璨繁星,点亮了学生的劳动学习之路,也让劳动教育在武进的校园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礼河实验学校的“范蠡农耕园”,让学生们走进田园,亲身体验播种、浇水、收获的全过程,感受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洛阳初中的“阳光农场”,让学生们学习农作物种植知识,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的紧密联系;常大附小的“植物研究所”,让学生们通过观察、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厚余小学的“蚕桑馆”,让学生们学习养蚕、缫丝等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前黄实验学校的“星星充电”课程,将劳动教育与新能源科技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卢家巷实验学校的“搬新家”课程,模拟生活场景,锻炼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星河实验小学的“进阶式劳动”课程群,涵盖家园生活、校园责任、田园体验、职园启蒙、创园生活等多个方面,并在中国教育博览会上向全国展示分享,成为劳动教育的优秀范例。
实践活动 拓展劳动教育维度
各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前往常州市太湖湾劳动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涵盖现代服务类、先进制造类、文化艺术类、非遗传承类等四大类,共计21门课程。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在烘焙教室学习制作美味糕点,在茶艺课堂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韵味,在陶艺工坊发挥创意制作陶艺作品,在篆刻教室体验古老的篆刻艺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技能,更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区教育局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各级各类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目前,已有20个单位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21所学校被评为“常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27所学校的校本课程被评为“常州市劳动教育优秀校本课程”。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区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武进将继续坚持寓教于劳、以劳引育,让劳动教育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培育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