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 科技浪潮引发教育新变革

2025-04-07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教育领域,重塑教育的形态与内涵。通过走访我区多所学校了解到,各校积极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前沿,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精准诊断

为课堂注入“智慧芯”

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课堂诊断系统,用科学数据辅助教育。在副校长唐靖霞讲授的引领课《铁杵成针》上,台上老师讲得精彩,台下学生听得认真。一旁,双机位全方位采集课堂数据,人工智能课堂诊断系统借助先进的图像识别、语音分析等技术,对老师讲授时间、学生学习方式、课堂互动情况等关键教学要素进行精准识别与量化分析。基于这些数据,系统可以生成全面且细致的课堂教学诊断报告,包括课程总体分析、课堂活跃情况分析、教师教学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不仅体现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给出极具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这种以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让教学质量以更科学直观的方式得以体现。老师能够实时洞察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与个性化。学生也能在更加高效、契合自身需求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学习体验得到显著改善,真正实现了教育从经验化向科学化的转变。

智能融合

为思政教育添活力

在洛阳镇,戴溪小学聚焦智能技术与学科思政教育的融合,开展“智能技术赋能下学科思政教育的多维重构与实践探索”主题教研活动,以“三维融合”理念构建全新育人机制。活动中,徐玲老师的《百鸟朝凤》、孙爱国老师的《诗歌中的数学》等课程,充分展示了智能技术在学科思政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智能技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场景,使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具象化。在思政课《桃花源记》中,学生们戴上VR眼镜,以“武陵渔人”的视角划船穿越山洞,目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桃源村落,与虚拟村民对话,直观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文本意境。这种体验不仅还原了课文场景,更通过视觉、听觉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文化理解与传承”“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自然渗透。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与枯燥感,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为学科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个性学习

助学生查漏补缺

去年下半年,湖塘实验中学升级智学网学习系统,新增星火批阅机系统,打造大模型时代的AI教师助手。

据了解,该系统集自由组卷、智能批改、原卷留痕、学情诊断、错题巩固、资源沉淀等场景应用于一体,通过大模型赋能批改减负、学业数据沉淀助力精准教学、共/个性错题巩固助力自主学习闭环,全面助推教育提质增效、因材施教。

系统投用之前,老师需要在作业批改上耗费大量时间。系统投用后,不仅支持多学科多题型智能批改,还能模拟真人笔迹批阅留痕、生成多维学情诊断报告,帮助老师摆脱低效重复工作,辅助老师精准教学与辅导。据悉,目前该系统在学校作业场景实现日频使用,平均批改准确率高于99.5%。

在助力学生成长进步方面,该系统运用人工智能的自适应学习算法,快速精准扫描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提供个性化辅导建议。学生的错题各不相同,系统能追踪历史学习数据,推送举一反三的个性化练习,方便学生自主订正、解决错题。系统实时跟踪学习进度与效果,动态调整学习方案,直至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点。这种个性化学习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