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农村教育创新的璀璨明珠

2025-03-26

武进,这片沃土孕育了众多知名的学校,校园中的教学楼,有着不一样的建筑风格,隐藏着极具特色的宝藏角落,文艺范、科技感、古典美、国潮风……一角一落皆教育,一步一处皆用心。

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破解乡村教育瓶颈、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是全社会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湟里中心小学突破常规,建构思维广场,为农村学子搭建起通向知识与未来的桥梁。今天,就让咱们一起走进湟里中心小学的思维广场。

创构处处能学的空间

思维广场的诞生,得益于 2020年学校申报的常州市基础教育改革前瞻性项目,政府投入 300 万元进行改扩建,使其成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混合式学习空间。思维广场由团队协作区、互动学习区、自主学习区3个区域组成,近900平米的面积主要分为主题站、越读馆、拓展间、游戏区、创意园、探究坊6个研究探索空间。

与传统教室不同,思维广场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与研讨能力,深度聚焦儿童高阶思维中的“分析”“评价”“创造”维度。整个学习空间做到无线网络全覆盖,并配置交互式平板、短焦投影、彩色涂鸦板和可以任意组合的桌椅等创意设施,为学生打造了宽松、舒适的交流环境。每个空间犹如知识的宝藏岛屿:主题站引领学生探索多元领域的知识秘境;越读馆宛如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尽情畅游,汲取智慧的精华;拓展间鼓励学生打破思维禁锢,尝试全新的学习路径;游戏区巧妙地将教育与娱乐融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探究坊提供实践操作的广阔舞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寻科学的真理;创意园则成为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源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敢创造。

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新型的学习空间重构注重乡村儿童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探究,为学生打开学科实践的大门。

开设思维铺子。半封闭、半开放空间的结合,使学生每天可以在线学习、阅读交流、自主作业,可以查阅资料、撰写心得;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设立四节学习链:问题抽屉柜——知识集装箱——探究钥匙扣——分享展示台。

打破年级限制。不同年级的学生可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进行混合式学习,实现思维方式的突破。学校还利用走廊的复合功能,形成活动分享空间,提供充分展示的场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设立魔法集市。每周一次,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主题菜单,也可以围绕自己喜欢的问题。在主题学习的大模块里拆分出3个类型的主题学习:学科拓展类、跨学科探究类以及个人发展类。学生根据问题、兴趣和特长进行自主式选择,在学习的魔法集市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兜售自己的学习妙招。在这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与探索者。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分享想法,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共享时时精进的资源

走进思维广场的共享大厅,周边多个活动空间一目了然。学生可根据兴趣和需求,自主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自主阅读、动手创作、进行小实验等活动。共享大厅往西连接着科学实验室,往东是学习分享中心,其大屏可与各个格子间的小屏实时互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限制,让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加深入。

这里还是江苏省前瞻性项目“数学实验”的活动基地,学校与省教科院签约共建,邀请常州市名师指导,并与市内名校开展校际合作,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的“童行新农村: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跨学科主题实践”项目入选 2024 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

自2022年1月起,在东方润安教育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开设3D 打印、机器人、创客智造、少儿编程等特色信息科技课程,面向周边的村前小学、东安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免费开放,有兴趣的学生报名即可参加。学校还邀请武进区专业团队和教师志愿者担任教学,在周六和暑期免费授课。这种无私的分享与开放,促进了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了整体教育水平。

湟里中心小学思维广场的教育实践,为乡村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与成长契机,也为乡村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乡村地区即便资源有限,只要敢于创新实践,也能打造出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平台。期待更多乡村学校借鉴其经验,探索创新之路,也盼望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