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服务大厅> 主题服务> 社保> 资讯服务> 内容
当晨光漫过产业园区,执法车的引擎声唤醒了守护权益的清晨;当夜色笼罩街巷车间,欠薪预警平台的数据流仍在默默值守。
近年来,武进区人社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具体要求,积极构建“主动发现—高效处置—跟踪反馈”的治理闭环,用法律和真情守护每一名劳动者的权益。
清晨执法车
在“主动发现”中筑牢第一道防线
上午9时,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执法车已驶进某工业产业园。“以前是坐等投诉,现在必须上门找隐患。”带队监察员一边看着手里的工资清单一边介绍。
通过三级欠薪线索平台,监察员能够提前锁定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按图索骥深入企业排查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及社保缴纳等关键环节隐患,“上个月就是通过比对某汽车零部件厂的考勤与工资发放记录,提前发现23名员工未足额获薪,3天内就督促企业整改到位。”
这样的主动排查已成为工作常态。据统计,2023年至今,武进区通过重点巡察、专项检查发现劳动保障隐患1220余起,占线索总量的9.65%,较两年前提升5个百分点。
发现问题的速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力度。近年来,武进区依托全国、省、市、区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12345便民服务平台,区综治中心以及乡镇劳动服务窗口,构建起贯通线上线下、覆盖城乡企业的线索收集网,通过建立三级预警机制,实现精准锁定快速响应,确保劳动保障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联动处置+源头治理”
搭建“高效处置”的“武进模式”
今年4月,某科技公司因经营困难导致拖欠8名员工工资,员工们情绪激动地来到综治中心求助。区人社局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流程,仅用4天时间,就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员工足额拿到拖欠工资。
“处置快一分,劳动者的安心就多一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区人社局积极与公安、法院、信访、住建等部门建立紧密的工作联动。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一旦发现涉及劳动关系纠纷线索,能够联动响应,快速介入处理。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武进区共有4家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在企业融资、招投标方面受到“信用惩戒”。依托联动响应机制,区人社局同期快速妥处群体性欠薪事件22起,涉及劳动者385人,平均处置时间较往年缩短了40%以上。
“没想到在厂里就能把问题解决,不用跑仲裁、跑法院。”日前,在武进区某装备制造企业的调解室内,员工小陈拿着签好的补偿协议感慨。
这是武进区推动“边受理边调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进区在多家重点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配备专职调解员深入企业一线,将调解环节前置到企业、延伸到车间,实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一线。
2024年,全区劳动争议案件中,经调解化解的占比达68%,较2023年提升19个百分点;因调解不成进入仲裁程序的案件同比下降23%。
回访记录表
用“跟踪反馈”切实维护每一份权益
“您好,请问企业是否按调解协议为您缴纳社保了?”每月月初,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回访电话都会准时响起。去年,某机械公司因未给员工缴纳社保被投诉,经调解后企业承诺补缴。此后三个月,监察员每月都会回访涉事员工,直到所有社保补缴到位。
这种“调解+回访+普法”的跟踪服务模式,已覆盖武进区所有劳动保障监察案件。2024年,武进区对已办结的1205件案件开展回访,回访率100%,同时开展“政策进企业、进社区、进工地”活动12场,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覆盖劳动者超2.5万人次。
闭环管理的终点,不是案件办结,而是劳动者权益真正得到保障、企业用工行为持续规范。区人社局局长杭琰表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个案化解’到‘系统治理’,我们始终坚信,每一份劳动都该被尊重,每一份权益都该被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