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夏墅街道大学新村三社区: “巧治”解锁“善治” 背街小巷焕新颜

2025-04-18

南夏墅街道大学新村三社区紧邻常州科教城,辖区占地总面积400亩,常住人口约1.1万人。自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攻坚行动以来,大三社区坚持“面子”“里子”并重,积极探索背街小巷管理新模式,在细枝末节处见真章,“工笔”描绘出精细管理的城市风景。

打好“组合拳”,联合整治显成效

大三社区沿街商铺众多,主要集中在南周巷和鸣星巷,共计224家,其中餐饮店铺133家,商铺违规占道、私拉电线、消防通道堵塞等“顽疾”多发。社区果断行动,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

源头治理,消除安全隐患。2024年起,大三社区以“瓶改管”为切入点,推动餐饮商户逐步改用管道天然气,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风险。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商户,则推动“气改电”,推广电磁炉等电气设备,减少明火使用。为确保改造顺利推进,社区联合燃气公司、电力部门,为商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社区已完成86%以上餐饮商户的“瓶改管”或“气改电”改造,显著提升了背街小巷的安全系数。

“三合一”场所(住宿、生产、仓储合一)是另一大安全隐患。大三社区通过网格化排查,摸清底数,并联合消防、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对存在严重隐患的场所,坚决关停整改;对符合整改条件的场所,指导其加装防火隔断、增设消防设施,确保达到安全标准。此外,社区还通过宣传教育和案例警示,提高商户和居民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主动配合整治,形成“人人参与、共筑安全”的良好氛围。

聚焦“精细化”,常态治理添活力

背街小巷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其绿化提升离不开网格员的“火眼金睛”。大三社区的网格员们每日穿梭于街巷,发现闲置空地、墙角缝隙等可利用空间,及时上报社区。社区根据网格员的反馈制定“见缝插绿”方案,因地制宜种植绿化植被,修复破损路面,优化城市慢行空间系统。

“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角落,堆满垃圾,如今通过环境整治和墙绘,变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居民们都喜欢来这里散步。”社区党委书记钱维介绍,在常武中路与南周巷交叉路口,社区邀请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30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墙面为纸,创作了长约50米的巨型画卷,成为展现社区特色风貌的新视窗。多措并举,社区努力打造背街小巷“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治理格局。

了解“民所盼”,绘就民生幸福图

大学新村原来只有142个车位,乱停车现象十分严重。经多方协调,社区在小区安装了智慧停车系统。“通过停车小程序,我们能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高峰时段做好疏导,空闲时段适当放宽,允许临停车辆进入。”社区团支部书记张姝介绍,“智慧停车”管理模式以线上数据流倒逼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同时,伴随老小区改造持续推进,截至目前,整个小区的停车位已增加至1200多个。

针对沿街商铺绿化带汽车乱停放现象,大三社区采取增设消防桩等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消防通道作为生命通道,在火灾发生时尤为关键。社区在沿街商铺加装了立体型消防楼梯,确保紧急情况下消防通道畅通无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此外,定期开展消防应急救援演练,进一步增强沿街商户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员工的自救互救能力,为构建平安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背街小巷是城市的“家巷客厅”,虽不显眼,却深刻检验城市管理的成色,决定着民生的温度。未来,大三社区将更加注重城市管理盲区,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全民共治”新路径,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