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服务大厅> 主题服务> 教育> 资讯服务> 内容

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跨越山海育桃李 教育帮扶显担当
发布日期: 2025-09-17    来源:武进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相关阅读:

 

无论是在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还是秦岭南麓的大河中学,他们以教育为舟,以担当为帆,在跨越山海的教育帮扶征程中破浪前行。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就有这样一群教师,将知识火种播撒进边疆与山区校园,在教育协作的画卷上,写下属于湟高人的温暖注脚。

天山脚下 播撒教育火种

陈飞: 以爱为犁,深耕边疆教育沃土

2025年,陈飞怀揣教育援疆使命,踏上尼勒克的土地。初到尼勒克县第一中学,他发现提前备好的两个月教案“水土不服”——这里85%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待培养。

陈飞重构课堂,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案例,手把手教学生听课、记笔记、参与讨论,规范作业要求,坚持每日反馈批改。课余时间,他泡在教室听学生讲“家长里短”,介绍疆外世界,帮学生种下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性格也更加阳光开朗。“示以美好,授以希望”,是他的初心。

作为数学教研员,陈飞深知“输血更要造血”。他牵头16场校级教研活动,担任比赛评委,帮安艳丽、买尔木古丽等老师打磨市级公开课至深夜;开设示范课和高考讲座,设计社团课程,定制复习卷,将江苏经验融入边疆课堂。更牵线建起“师生共进 武尼同行”教育共同体,在“苏伊智汇”云研讨分享经验,获央视报道,为当地教科研注入动力。

工作之余,陈飞还走进少数民族贫困家庭,解学生之忧;探访支边老乡,听拓荒故事;参访锡伯族古城、小白杨戍边工作站,悟家国情怀。伊犁河端午龙舟赛上,他与各族群众共划桨,粽子香、马奶酒甜、麦西来甫舞步交织,他说:“教育援疆的课堂,不止于教室。”

32年教育路,从江南乡村到边疆草原,陈飞用脚步丈量教育广度,用行动沉淀温度,在平凡中坚守,启迪梦想,成就美好。

陆文彬: 创新为帆,领航物理教学新程沃土

2025年初,陆文彬跨越4000多公里,来到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开启了支教生涯。

“物理太难了”是许多学生的心声。课堂上常常一片沉寂,学生缺乏自信。陆文彬意识到,唯有创新教学,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他动手制作教具,用绳子演示“波”的传播,用气球吸管模拟“反冲运动”,让抽象概念变直观,冰冷公式“活”起来。他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班里一名男生想辍学打工,他并没有批评,而是与其谈心畅谈未来,告诉他“今天放弃,会错失未来选择”。在鼓励下,学生重拾信心,回归课堂。他说:“教育就是生命影响生命。”

陆文彬与尼勒克的教师们结下“传帮带”的深厚情谊。他分享先进理念,自编教辅,参与备课研讨,主持申报县级课题,助力教师提升研究能力。他与青年教师结对,通过听课评课、开示范课,推动专业成长,致力打造“带不走的队伍”。他还参与公益助学,组织志愿者清扫社区、走访老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让雷锋精神蔚然成风。

支教中,陆文彬始终以课堂为田、爱心为种,践行初心。他说,教育能改变孩子命运,更能照亮地区明天。

薛燕飞: 匠心为桥,连通东西教育智慧

2025年2月,有着23年教龄、常州市“华英奖”获得者薛燕飞,告别滆湖之滨,远赴尼勒克县第一中学。

面对当地民族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薛燕飞提出“低起点、慢节奏、强基础”原则,重构教学方案。用草原风力发电机讲能量转化,手把手教记笔记,设计“小步子”提问,课余个别辅导,用“你很棒”“再试试”帮学生建立信心。一学期,班级物理成绩提升,学生从沉默变主动,开始憧憬“考内地大学”。

薛燕飞明白,教育援疆要“造血”。作为物理教研员,她开《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示范课,办专题讲座,毫无保留传内地经验。她与当地两位教师古丽马尔依、乌仁其米格结为师徒,制定培养计划。指导乌仁其米格备战州赛时,从思政融入到展示技巧全程把关,助其获州级一等奖。

薛燕飞还积极充当“桥梁”,推动武尼教育交流。参与策划“师生共进 东西融通”教育共同体三年计划,主导实施“青春互助 智慧同行”云端学法分享工程。她精心遴选7名常州优秀毕业生组成学法指导团队,制作六科学法分享资料;征集内地高三优秀笔记、错题本,制作成高质量的展览视频,为尼勒克一中学子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在“苏伊智汇˙跨学科云研讨”活动中,她分享的《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理科跨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与攻坚之道》讲座,为当地教师带来了前沿的教育理念。

从滆湖之滨到伊犁河谷,薛燕飞说:“我愿做一束光,照亮孩子路;做一座桥,连东西资源。”

秦岭南麓 书写教育担当

何秋平: 多职在肩,倾心浇灌教育之花

2024年2月,何秋平响应号召,远赴陕西安康汉滨区大河中学,身兼英语教师、教研组副组长与教务处副主任三职。

初到学校,地域差异带来挑战,但何秋平不做“过客”,以主人翁姿态快速融入环境。教学中,她主动研究学情,调整难度、进度,探索适配当地学生的教学方式;教研上,她勇做积极的推动者与引路者,协助教研组长策划每场教研活动,确保主题鲜明、内容扎实,带领英语组教师学习陕西新高考政策,结合江苏新高考经验分享感悟,提供实效建议。她还经常分享各种教研资源,助力当地教师拓宽教学思路。

作为青年教师的“引路人”,何秋平精心准备示范课,参与每月教学大练兵;通过听课评课精准指出问题、传授方法;通过“青蓝工程”,与多位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手把手指导教学技巧,鼓励她们尝试新的教育理念。此外,她还受邀担任汉滨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评比评委,在跨校交流中分享教学经验,促进区域教育合作。任教务处副主任,她分享成绩分析、档案管理方法,助教务工作优化。

回顾历程,何秋平说,支教让她读懂了价值,更坚定深耕陕南教育的决心,为孩子点亮明灯,为两地搭起交流桥。

莫晓燕: 真诚为钥,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教师是一盏灯,能照亮学生一点路”,带着这份信念,2024 年,莫晓燕参与江苏“组团式”援陕帮扶,来到秦岭南麓的大河中学,与大山里的孩子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大河中学,莫晓燕便发现很多学生为留守儿童和脱贫农户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山里物质条件艰苦,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她暗下定决心:要做大山里这群孩子知识的领路人、人生的导航者。

莫晓燕认为,在教育工作里,师与生永远是心的交往。她常表扬学生作业工整、背诵高效,鼓励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进取,哪怕微小的进步,都是她表扬的理由。面对内向的学生胡某,莫晓燕从其擅长的羽毛球入手,一句“你球打得真好”让胡某重拾自信,再鼓励他“读书和打球一样不难”,渐渐让胡某敢在课堂上大声发言。文理分班后,她发现学生黄某上课总犯困、不做作业。课后通过谈心,她得知黄某因父母对其学习无要求、宿舍环境影响睡眠而迷茫。莫晓燕帮他分析人生目标,分享优秀学生案例,还探讨解决睡眠问题的办法。次日,黄某便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莫晓燕始终践行这句话。在秦岭深处,她用耐心、热情与责任感,点燃孩子们的理想火花。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