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 登录个人中心
  • 繁體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英文版
  • 智能问答
  • 移动端应用
  • 首页
  • 政务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 服务大厅
  • 政民互动
  • 走进武进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服务大厅> 主题服务> 教育> 资讯服务> 内容

前黄实验学校:实验激活科学教育新生态
发布日期: 2025-08-13    来源:武进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大 中 小〗
 

相关阅读:

 

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以“创新实验”为核心载体,通过目标体系重构、课程环境再造、实施路径创新、评价机制革新,走出了一条初中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为科学教育生态注入新活力。

目标体系重构:

搭建科学素养发展“四梁八柱”

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清晰、系统的目标体系是实现这一核心的基础。前黄实验学校对各学科育人目标进行深度统整,构建起“五维目标、两层三级”的科学素养目标细分体系,让科学教育的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

“五维目标”涵盖了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思维发展、情感态度、实践创新等科学素养的关键维度,既注重基础理论的夯实,又强调探究能力的提升;“两个层次”区分了基础要求与拓展要求,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三个等级”为学生的成长设立了阶梯式的发展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这种结构化的精细描述,不仅强化了创新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主线地位,更为课程评价的素养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内容上,该校通过“升级主体活动+增设跨学科模块”双管齐下,丰富实验教学内涵。升级后的“情境体验、亲身感悟、实践操作、探索求知、创新创造”五种主体活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在体验中感知科学魅力;增设的“科创通识、科技特长、STEM项目、人工智能、文理融创”五个跨学科课程模块,打破了学科壁垒,引导学生用综合思维解决复杂问题,培养跨界创新能力。

课程环境再造:

构建协同探究“空间矩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质的课程环境是开展创新实验的重要保障。前黄实验学校通过伴学化设计与改造,打造出十类课程资源环境,实现了教师课程建设与学生学习探究的“双向赋能”,让常规教学与创新实验在共享空间中无缝衔接。

升格五类基础环境,筑牢实验教学根基。实验资源网将散落的网络资源与该校自有资源数字化整合,建成师生共享的“云端实验室”,优质资源触手可及;随堂器材库备齐成套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器材,为课堂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弹药库”保障;创新实验室配备创新设计工具与数字化实验仪器,让学生的奇思妙想有了落地的“试验田”;创客工作坊集设计、编程、智能制造于一体,成为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物的“梦工厂”;成果资料库则系统收录师生的实验成果、论文、证书等资料,既是成果展示的“博物馆”,也是经验传承的“知识库”。

增设五类特色空间,拓展探究边界。作为江苏省“创新实验”课程基地(STEM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新增的五类环境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科学世界。沉浸体验馆通过生动的情境式展品和可调控装置,让学生在互动中“沉浸式”感受科学原理;随身探究盒将实验器材“微型化”,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开展探究,让科学学习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开放仪器室全天候向师生开放,打破时间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探索;AI实验教室引入前沿AI应用场景与编程学习项目,点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数字时代的核心能力;交流展示厅则成为成果评比、经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分享中碰撞思维、收获成长。

这十类课程环境相互补充、协同联动,构建起“课内外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多学科联动”的探究空间体系,让科学教育突破教室围墙,延伸到校园每个角落,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

实施路径创新:打造进阶式学习“成长链条”

如何让学生在创新实验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科学素养?该校通过升级课程内容、创新实施模式,构建起“五步渐进”的进阶式学习链条,引导学生从认知到实践、从单一到综合、从模仿到创新,实现科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通识先导”阶段,通过综合情境导引与问题准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主题的基本认知;“同步拓展”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新假设,通过反复变式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阶段,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超学科的实际问题解决,提升知识迁移能力;“项目研修”阶段,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开展跨学科实践,培养团队协作与系统思维;“集中交流”阶段,通过主题式展示,让学生分享融合创新的成果,在交流中深化理解、拓展视野。

这种进阶式学习链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学生从接触科学、理解科学到运用科学、创新科学,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与支撑,逐步形成完整的科学探究能力体系。

评价机制革新:建立素养导向“评价生态”

创新实验的特殊性,要求评价机制必须突破传统“唯分数”模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养提升。该校构建起多元主体、过程导向、素养聚焦的评价生态,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在新评价体系中,学生、同伴、教师都是评价主体。学生自主评价,培养自我反思能力;同伴主体评价,在互评中学会欣赏与借鉴;教师指导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专业反馈与发展建议。多元主体参与,让评价更全面、客观,也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增强主体意识。

评价方式上,该校以半定量评价为主,结合问卷调查的定性评价,实现“定量+定性”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紧扣核心素养目标细目,覆盖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不仅关注实验结果,更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思维与合作能力。

这种素养导向的评价生态,打破了“一考定优劣”的局限,让每个学生的努力与进步都能被看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真正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成效与展望:点亮科学教育新未来

前黄实验学校的创新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该校两次在全省专题会议上分享经验,接待省内外参观者3000余人次,“创新实验课程基地建设”成果亮相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成为初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典范。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显著提升,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日益浓厚。

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科学教育质量提升行动”,优化科学课程模式,精进“M×5”教学路径,完善“五步”教学评价体系,通过高质量科创教育项目,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热情与探究欲。

前黄实验学校的探索,为初中科学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创新实验为支点,激活科学教育新生态,不仅能培育更多具备科学素养的后备人才,更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筑牢人才基础,让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创新的绚丽之花。

CopyRight WuJin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行政中心    邮编:213159
苏ICP备10217280号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3204120012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