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服务大厅> 主题服务> 教育> 资讯服务> 内容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始终秉持着创新与实践的理念,积极探索“科技+劳动”融合教育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就一条坚实的道路。学校不仅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科技与劳动的海洋中探索、成长。
构建智慧生态圈 提供学生成长土壤
省武高以“科技+生态”为核心,精心构建了一套覆盖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立体化智慧护航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持。科技创新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鲜活实践。
学校配备智能门禁、消费、运动与安全预警系统,通过人脸识别与行为分析技术,保障学生在校安全。食堂里,学生刷脸消费的同时,后台对学生饮食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按月度给出营养建议。操场上,使用“阳光乐跑”助跑智能系统,实时将跑步的距离和速度处理转换成“卡路里”榜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校园“一卡通”系统创新集成心理健康模块,学生可通过一卡通预约心理咨询,后台依托情绪识别算法,分析学生消费、运动、社交等行为数据,生成“心理健康动态画像”,对异常波动及时预警。
从学生的居住环境到心理健康关怀,从饮食营养管理到体育锻炼促进……这种沉浸式的科技氛围,让学生在感受科技便利的同时,逐步培养起观察问题、探索规律的科学思维,为科学创新意识的萌芽与生长提供丰沃土壤。
举办科技创新节 点燃学生求知热情
科技创新节作为省武高三大节之一,深受学生喜爱。回顾去年年底的科技节开幕式,一系列精彩的科创项目令人印象深刻。空气炮实验、四足机器人互动、人工智能操作、脑电赛车人工智能操作等充满趣味与魅力的科技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今,创客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制造等科创类课程已正式纳入选修课课表,学生们可依据自身兴趣自由选课。高二(1)班的颜逸荣兴奋地说:“创客无人机课程特别有趣,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巨大改变以及对生产力的革新。”
学校通过举办“学习院士精神,争做时代青年”主题朗诵、争创院士班、举办物化生地学科竞赛,让学生深刻了解黄旭华、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报国故事,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心怀家国、勇攀高峰”的使命担当。
2024年,省武高实施常州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以学校理科物化生实验楼、生物课程基地、地质测绘科普馆(在建)为基础,建立自然科普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实景技术(VR技术)研发等学习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科学的本质、思想与方法。展馆引入新颖、前沿的科技展品,涵盖多个学科领域,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展示和互动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主动参与,点燃了他们对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2024年,学校正式成为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特色高中创建学校,在强化德育、体育、英语特色的基础上,全力深耕“科技+”特色领域,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深耕劳动教育田 赋能学生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期,省武高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前往太湖湾劳动教育基地,开展了为期2天半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学生们深入体验了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用双手触摸科技的脉搏,用心感受传统的魅力体验,从理论知识到实际产品的奇妙转化过程。
城市造型课程、动画梦工厂课程、光影星播客课程、堆花糕团课程、烘焙饭香课程、缝纫工坊和服装艺术课程等,让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最吸引学生的莫过于科学类课程。在人工智能课程中,他们深入学习AI的基本原理,并亲自编写简单程序,亲身体验智能科技的奇妙之处;在智能制造(机械臂)课程中,他们认真学习机械臂的工作原理,并尝试通过编程控制机械臂完成指定任务,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在电子车间课程中,他们学习基础的电子电路知识,并亲手组装出简单的电子设备。
除了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学校还依托校内智能温室花房及合作研发的监测系统,让学生在传统种植中体验现代科技的“硬核力量”。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的“智能花房”,搭载了高精度干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仪及自动化灌溉设备,数据通过物联网实时传输至校园云端平台。学生可通过电子班牌随时查看植物生长参数,并远程调控光照、通风等环境变量,将劳动实践打造成了探索科技应用的试验场。
从精神涵养到实践创新,从健康护航到劳动赋能,“科技+劳动”融合教育的脉络贯穿于省武高育人的全过程。“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融合教育探索,为每一位学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在智慧校园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校长宋海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