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服务大厅> 主题服务> 教育> 资讯服务> 内容
于校园天地间,老师担起教书育人之重任,如熠熠烛光,照亮学子前行之路。教室与讲台,固然是他们的主阵地,然而,在这片熟悉的战场外,老师们宛如神秘宝藏,隐匿着令人拍案叫绝的 “拿手好戏”。“吾老师”们用自己的方式,激发着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学习之路变得生动有趣。
杨玉静: 以多彩“绝活” 点亮学生成长之光
在雪堰中心小学,有一位宛如魔法使者般的老师,总能为学生带来惊喜与收获,她就是低年级语文老师杨玉静——学生眼中的“宝藏老师”、同事口中的“行走的百科全书”。在教育的舞台上,杨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学习与生活、自然完美融合,书写着一段段温暖而精彩的教育篇章。
唤醒指尖跃动的创意魔法
每周三的课后服务时间,一年级(7)班的教室成了欢乐的创意天地。杨玉静微笑着穿梭在学生之间,她的眼神里满是鼓励,声音轻柔而又充满力量,耐心地引导着学生剪裁、折叠、粘贴手中的材料。
在杨玉静的鼓励下,学生的想象力如同脱缰的小马,肆意驰骋。墙壁上那一幅幅精美的手工作品,便是他们创意的结晶。那栩栩如生的纸艺花朵,层层叠叠的花瓣仿佛在微风中轻轻颤动,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芬芳,让人忍不住想要凑近闻一闻;那些用废弃物品拼接而成的创意摆件更是别出心裁,废弃的纸盒摇身一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堡,喝完的饮料瓶经过学生的奇思妙想,变成了可爱的小动物造型花瓶。
开启探秘自然的奇妙之旅
杨玉静对昆虫的热爱,就像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学生探索自然的道路。从昆虫独特的生活习性,到奇妙的身体结构,她都能讲得绘声绘色,仿佛那些小小的昆虫是她最亲密的朋友。
课余时间,杨玉静就成了学生的“自然向导”,常常带着他们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寻找昆虫的踪迹。她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形态。在她的指引下,学生看到了毛毛虫是如何一点点蜕变成为美丽的蝴蝶,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渐渐地,他们不再害怕那些小小的虫子,而是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热爱,学会了尊重每一个生命。
共享烘焙课堂的甜蜜时光
暑期,学校烘焙社团课上弥漫着令人陶醉的麦香,这是杨玉静为学生打造的甜蜜课堂。从称量材料时对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到观察面团发酵时感受生物变化的奇妙,再到分享成品时传递的感恩教育,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杨玉静的良苦用心。已经毕业的小顾同学回忆起在烘焙课上的时光,眼中满是幸福:“杨老师教我们做的蛋糕上,藏着给同学的祝福语。蛋糕不仅美味,还充满了温暖和爱。”
“教育不该只在课本里开花。”杨玉静轻轻擦拭着学生送的手工花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学生眼里的光被点亮时,我知道又有一颗探索的种子发芽了。”校长也对她称赞有加:“她把生活变成教材,让教室延伸向自然,真正诠释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真谛。”在这个追求教育创新的时代,杨玉静用她的巧手与慧心,编织着学生童年的多彩世界。
祁本国:
一支烙笔绘就传承新章 点亮校园文化之光
在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室里,总有一股若有若无的木香萦绕,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当顺着这缕香气探寻过去,便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师手持电烙笔,眼神专注而坚定,电烙笔在他手中就像被赋予了生命,在木板上游走,眨眼间,灵动的山水、活泼的花鸟便在木板上鲜活起来。这位老师,就是学校烙画坊的“灵魂画师”、非遗技艺传承人祁本国。
做非遗路上的执着“守艺人” 笔端流转古韵匠心
走进祁本国的工作室,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艺术的宝库。一幅恢宏大气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映入眼帘,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层次,让人仿佛穿越千年,领略到山河的壮丽;然后是《百子戏春》,展现出浓浓的民俗风情,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神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每一幅作品,都是祁本国心血的结晶,背后是他对温度、力度与速度的极致把控。
学生们常常惊叹:“祁老师的烙笔会跳舞!木板上烫出来的线条,比水墨勾勒的还要柔美,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同事们也常常赞不绝口:“祁老师将传统烙画技法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当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做校园里的温暖“点灯人” 美育滋养学子心灵
“非遗不应该只是静静地待在博物馆里,成为被观赏的展品,它应该走进我们的生活,被大家触摸和感受。”秉持着这样的理念,祁本国将烙画技艺巧妙地融入美术课堂,独创了“非遗 + 美育”的教学模式。
在祁本国的课堂上,学习之旅从观察木纹肌理开始。祁本国会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块木料独特的纹理,将那些原本被丢弃的木料变成宝藏。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用废弃木料创作出精致的书签、可爱的杯垫,让传统技艺变得“接地气”。
在祁本国的影响下,学生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调皮好动的小张同学在烙画创作中学会了专注,他的作品入选区艺术展;内向害羞的小李同学,变得自信起来,勇敢地站上校园讲台分享烙画创作心得。家长们也纷纷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研究起传统文化,还兴致勃勃地要教我用烙笔‘画画’呢!”
做跨界破圈的文化传播“使者” 烙画绽放时代光彩
祁本国的烙画“绝活”,不仅在校园里大放异彩,还屡屡“破圈”,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带领烙画坊的师生参与省级非遗展演,精美的作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被多家文化机构收藏;疫情期间,他怀着对抗疫英雄的崇敬之情,创作了《逆行者》系列烙画,用传统艺术向英雄们致敬,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收获了无数的转发与点赞。
此外,祁本国还积极探索创新,与信息老师合作开发“数字烙画”课程,让古老的非遗技艺搭上AI的快车。
一支烙笔,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密码;一颗匠心,点亮了文化自信的希望之火。祁本国老师用他对非遗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在校园里架起了一座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的烙画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