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服务大厅> 主题服务> 教育> 资讯服务> 内容
采菱小学 张佳丽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方式转变对儿童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小学一年级应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等教育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方式的选择尤为关键。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缓解儿童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认知发展。
一、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顺应儿童自然发展需求
卢梭认为,让儿童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儿童在幼小衔接阶段,心智发展刚刚起步,游戏是他们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基本权利。游戏不仅能促进儿童动作协调,还能在认知、语言、情绪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游戏,儿童学会遵守规则,感受胜败输赢,乐于分享合作,这些经验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符合教育节奏理念
怀特海提出的“教育节奏”思想认为,人的智力发展要经过“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幼小衔接正处于“浪漫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充分的观察、接触和经历,以积累感性经验。然而,小学阶段的学习往往直接从“精确阶段”开启,容易导致儿童对学习的厌倦。游戏化教学能够帮助儿童的学习复归“教育节奏”,让学习更加自然、有趣。
(三)实现幼小自然衔接
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多集中在环境适应上,而在课程设置和教法选择上仍存在不足。游戏化教学能够承接幼儿园的教学形式,增加趣味性,调节儿童紧张的心理状态,促进多感官协同参与,强化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幼小的自然衔接。
二、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控序:创生张弛有度的学习空间
理想的学习状态是张弛有度、涨落有致的。一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课堂秩序难以维持。通过课中小游戏,如“小手小手拍拍”“凑几拍手操”等,可以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游戏不仅是教学的有机环节,还能让儿童在律动中学习,使课堂节奏分明,儿童能够以饱满状态投入学习。
(二)激趣:催生探究新知的内在动力
思维科学研究表明,认知效果的提升需要新异性和挑战性。在教学关键环节设计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设计“超级侦探”游戏,通过猜扑克牌的方式练习数的顺序,不仅有趣,还能让儿童在互动中掌握知识。
(三)造境:唤醒基于体验的“情节记忆”
(四)启思:搭建不断上行的思维斜坡
高质量的数学游戏不仅要有趣,还要有思维挑战。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玩玩百数表”游戏,通过补充百数表、自主填数、判断填数是否正确等任务,层层递进,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
(五)促评:建构基于素养的评价模式
在“双减”背景下,低年级取消纸笔测试,游戏化评价成为重要手段。通过设置“神机妙算”“得心应手”“伶牙俐齿”等模块,考察儿童的口算能力、实践操作和数学表达,以星级呈现评价结果,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坚持“学科化”内核
游戏化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游戏帮助儿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非单纯的娱乐。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游戏,确保“学科知识”和“思维培养”贯穿始终。
(二)把握“适时性”开展
游戏化教学并非整节课的唯一形式,应在恰当的时机开展。例如,在学生具备一定口算能力后开展“口算大王PK”,在掌握人民币基础知识后开展购物游戏,避免游戏的滥用和泛用。
(三)实施“共同体”评价
在设计游戏时,应重视成员间的积极互赖,让每个儿童平等参与。活动结束后,引导儿童对游戏共同体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发挥游戏的育人功能。
幼小衔接是儿童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衔接策略,能够顺应儿童自然发展需求,符合教育节奏理念,实现幼小自然衔接。通过控序、激趣、造境、启思和促评等实践路径,游戏化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提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学科化”内核,把握“适时性”开展,实施“共同体”评价,让游戏化教学真正成为儿童学习的助力器,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