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环保”新路径 “生态包袱”变“财富”

2025-02-17

生态循环农业对农业污染治理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区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农业+环保”新路径,以绿色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跃升,通过废弃树枝、秸秆等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综合利用,推动农业废弃物由“治”到“用”的转变,形成一条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生态循环链”。

桃枝“变废为宝”:就地还田零排放

连日来,在前黄镇天卓家庭农场,一台中型枝条粉碎机在桃园来回穿梭,其所过之处,修剪下来的枝条被逐一粉碎。“直径五六厘米的树枝都能打碎,像被子一样盖在田里,今后再翻到土里,能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农场负责人王小军介绍。

王小军共承包了60多亩地种植桃树,他告诉记者,每年要定期对这些桃树进行两次大修、一次小修,每亩地修剪下来的桃枝多达1吨。传统的处理方式是将桃枝丢弃或焚烧,既有安全隐患,还污染环境。2024年,王小军花10多万元购置了枝条粉碎机,不仅解决了桃枝处理利用难的问题,还产生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据统计,我区水蜜桃种植面积约4万亩,涉及万余户果农。截至目前,全区已采购各类粉碎机械160台左右,让废弃桃枝实现循环再利用。

树枝发电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新型清洁能源,有着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2023年,雪堰镇雪东村引入树枝秸秆处理厂,利用树枝处理设备集中粉碎树枝,再交给电厂处理。

整体环节运输费用由电厂承担,粉碎环节费用由处理厂承担,解决了原有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安全隐患等问题。树枝秸秆处理厂采用200千伏新型粉碎设备,可以粉碎树枝、杂草、秸秆、藤蔓等草木枝条,大大减少前期人工分拣劳动,提高粉碎效率。“我们对枝条的处理速度为每小时20吨,一星期内,处理厂就可以消化完村内一年产生的大部分残枝。”树枝秸秆处理厂负责人屠国勤说。

绿化垃圾“华丽转身”:从修剪到新生

“这条路上的景观太漂亮了,还做成了各种动物形状,很有创意。”在延政中大道,沿路的景观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同于用草坪、花卉等装饰的景观带,这里被五颜六色的小木片覆盖,拼接成各种几何图案。而这些彩色的小木片都由绿化废弃物转变而来。

据了解,我区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绿化垃圾,无处堆放让人十分头疼。2022年起,恒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绿化垃圾循环再利用,将修剪下来的枝丫集中收集起来,经过破碎处理后,制作成有机覆盖物。它能保湿,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腾,达到节水效果;能保温,帮助植物顺利度过寒冬;还能为土壤补充养分,增加肥力;粗糙的表面能够降低风速、吸附灰尘,起到滞尘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去年生产了500万吨,基本用于城区的道路养护和施工,这些覆盖物不需要浇水、修剪,可以大大节约养护成本。”公司项目经理李茂林说。

嘉泽镇每年也有大量废弃树枝,花木种植户周华从周边村民处收集树枝,粉碎至1~2厘米,然后加入菌种进行自然发酵,个把月后便可制成有机肥用于菌菇种植。“粉碎树枝作为底肥,土壤不仅干净、透气性好,温度和湿度也都得到了保证。”周华说,一年下来,已处理废弃树枝160吨左右。

秸秆综合利用:取之于田还之于田

“将秸秆粉碎之后打捆,铺在桃树根部,既可以阻止水分快速挥发,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去年农忙季一过,洛阳芸秀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晓忠便将回收上来的秸秆均匀地铺到桃园里。

据悉,张晓忠承包了150多亩地种植小麦和水稻,如何使秸秆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建议下,秸秆有了好去处。眼下,经过半年多的降解,桃园的土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土质疏松了,桃树的长势也更有力。

事实证明,秸秆还田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节约了果园投入成本,更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测量数据显示,使用大量秸秆铺设的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从36毫克/公斤土增加到41毫克/公斤土,值得大面积推广。”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斌斌说。

据介绍,我区秸秆年产生量为4.8万吨,可收集秸秆资源量约3.44万吨,综合秸秆利用量3.546万吨,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7%以上。除一部分还田外,大部分秸秆被打捆离田,就近送到3个有机废弃物处置中心进一步处理,制成秸秆生物有机肥出售给农户。这种有机肥可让土壤疏松,在不减产的情况下代替30%~50%的化肥。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优化秸秆收储体系,实现乡镇全域覆盖,探索出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应用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更高水平、更新领域转型升级。”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邹建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