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城遗址—国家级文保单位

2025-02-24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春秋淹城遗址公园。199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淹城建于春秋时期,是目前中国同时期古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地面城池建筑。淹城城池建筑遗存(包括城郭)东西长900余米,南北宽850余米,总面积近70万平方米。淹城的建筑形制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及外城郭的三城三河一郭相套组成。像这样的建筑形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古城池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淹城的子城,俗称“紫罗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称“里罗城”,近似方形,周长1500米;外城,俗称“外罗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外城郭,亦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3500米。三道城墙及外郭剖面呈不等腰梯形,残高3-5米,墙基宽30-45米,三条护城河均宽40-50米,最宽处的龙潭头达65米,各河深3.5-4米。城内只有一个出入口。经钻探得知,在古代城内出入口无土坝,而各城河之间是相通的,当时出入的交通工具是独木船。淹城遗址城内外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土墩,在外城与内城之间有被俗称为“头墩”“肚墩”“脚墩”和“磨盘墩”。淹城遗址内先后共出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文物约800件。其中有独木舟4条,三轮盘、尊等28件青铜器,另为大量的原始青瓷器和几何印纹陶器,以及少量的石器、铁器和玉器。关于淹城的性质,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处军事重镇。或认为是吴国中期的都城,或是淹国南迁之都城,或者吴王弟季札的封邑。但无论何种观点均认为淹城是春秋时期吴国区域内一处极为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具有规模大、价值高、文化遗存丰富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