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活的苦难,有人选择“躺平”,有人则选择迎难而上。骤雨初歇,泥土松软,嘉泽的田野泛着湿润的光。准大学生周星妤弯着腰,在奶奶曹新华的菜园里除草,指尖沾满泥土的芬芳。那张崭新的扬州大学录取通知书则静静地躺在屋里,像一扇通往远方的门,而门前的路中央,却横着一道名为“学费”的沟壑。
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还欠着外债。“爷爷生病时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现在还欠着25万元,对我们家来说是一笔巨款了。家里还有个上六年级的妹妹,加上我的大学学费,经济负担有点重。”周星妤说,她的母亲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经常疼得下不了床,也就无法正常工作,家庭的经济重担都在父亲周庆一人肩上。边还债边养家,这位沉默的父亲白天做正职,夜晚打零工,以脊梁作柱托举着两个女儿的未来。
虽被病痛的阴霾与债务的压力笼罩,但一家人对未来始终充满了希望。高中三年里,周星妤一直很努力。班主任王其权回忆:“她总说‘知识能改变命运’,这份坚定让人动容。”今年,周星妤以理科574分的成绩被扬州大学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录取。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小姑娘开心地说:“我已经向梦想迈近了一步!”
面对学费难题,周星妤早已主动了解助学政策:“我咨询了国家助学贷款,还规划了勤工俭学。”她翻开记满笔记的本子,上面工整记录着“助学贷款”“励志奖学金”等政策要点。“不管怎样,就算再借钱,也要让孩子读书。”奶奶曹新华也认为只有读下去,才会有希望。这个夏天,菜园里的秧苗与少女的梦想一同生长。一家人的乐观与坚强让我们看见:贫瘠的土地也能培育希望的种子,只要向着阳光努力生长,终将迎来金秋的丰收。正如周星妤在日记中所写:“大学是我的出路,我要成为照亮全家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