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街道)农村工作办公室、北区工作组财经管理科,局各科(办)、中心(所、队、供销社):
现将《2025年武进区农业农经工作要点》及条线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常州市武进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4月1日
2025年武进区农业农经工作要点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区农业农村局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崇尚实干,永争一流,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精准发力“五条攻坚线”,重点推动“二十项任务”,推动全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努力在全市“三农”发展大局中“打头阵、当先锋”。
一、聚焦“国之大者”,守牢稳产保供线
1.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以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工作重点,以“稳面积、增单产”为主攻方向,常态化落实耕地“非粮化”工作,统筹兼顾,抓好百姓“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提升为农服务水平,确保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48万亩以上,总产1亿斤以上,油料作物0.876万亩,其中:水稻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大豆面积稳定在0.94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7.33万亩以上。能繁母猪最低保有量0.45万头。水产养殖面积2.39万亩,水产品总量稳定在1.8万吨。果品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放大粮食“芯片”作用,全年审定水稻新品种8个。
2.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资源整合和高效集约利用,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2025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成率达70%。立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探索实施农田生态屏障项目,鼓励湟里镇退草还耕,恢复1万亩水稻集聚区,建设武进西部农田生态屏障。巩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7%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80%。利用3个省、市级农业园区平台优势,盘活园区用地资源,优化招商投资环境,放大重大项目建设集群效应。打造粳稻种业发展创新中心,全面提高“武”字水稻系列自主研发能力。科学打造城市渔仓,打造“企业+农户”“商超直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商业模型。
3.激发乡村产业活力。乡村产业发展向“产加销贯通、强主体引领、多功能拓展、新理念赋能、全要素集聚”靠拢,深化家庭农场改革,规范农民合作社经营,推动龙头企业扩容,建强载体平台。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超370亿元。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60万人次左右,综合营收力争突破5.3亿元。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设供销综合为农服务中心2家以上。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开展新农人培训2000人,其中创新创业培训1000人,能力提升培训1000人,推进10个行政村农民综合素养整体提升行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35人,培育金牌农产品经纪人30人。
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区农产品例行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鳊鲫鱼抽检合格率93%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完成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改革试验。立足三前环节治理,重点推动水产品全链条溯源。持续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攻坚战,持续提升水产品监管水平,形成闭环监管。全面抓紧抓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降低产品风险。
二、聚焦“转型赋能”,拽紧改革创新线
5.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纠纷,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保持稳定。调研完善土地延包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开展土地集中流转工作。加快推进雪堰镇周桥村、洛阳镇天井村两个村延包试点工作,年底前完成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工作。加快启动土地延包扩面第二批试点工作,年底基本形成阶段性试点成果。
6.探索开展农房更新改善。加快梳理现有农房更新相关政策,集成农房更新政策指南。充分利用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果,重点抓好雪堰镇潘家村、洛阳镇岑村村、湟里镇西墅村、岗角村等4个农民自建区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村庄农房自主更新。各镇确定确定1个自然村开展自主更新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确保城里人下乡到农村买宅基地口子不能开,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口子不能开。
7.优化省级综合性改革试点。结合全区实际,进一步围绕“产业发展、数字农业、人才振兴、乡村治理、宅基地改革”五大内容,细化改革方案,压茬推进15个具体项目,勇涉农村改革深水区,加速形成样板示范,争创更多第一唯一,为破解苏南乃至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提供“武进路径”“武进经验”。
8.做特数字智慧农业。以数字技术驱动乡村全面振兴为核心主线,稳步推进一批示范智慧园区、标杆企业数字化建设,在园艺、畜牧、水产、大田种植、农产品质量监管等领域打造物联网技术示范亮点。深化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完成第二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项目。深化模式创新,建立“示范点+产业链”联动机制,强化平台支撑,提升信息化普惠水平,以“集约高效、服务下沉”为导向,搭建补强信息化服务平台。明确发展路径和重点任务,保持信息化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逐步实现农业数字化从“点上突破”到“全域提质”的转变。
三、聚焦“融合发展”,做实产业发展线
9.以项目引领农业发展。立足武进“一优两特两生态”(优质水稻、特色果品、特色花木、生态畜禽、生态渔业)产业发展格局,调优产业结构,加速推动南部果品片区(雪堰镇)、中部渔业片区(前黄镇)、西部花木片区(嘉泽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一产上求变,推进规模化种养殖,加速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和集群集聚发展,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产上做强,三产上跟上。坚持“项目为王”,大力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年度抓好13个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0.5亿元资金建设,加快推进前黄镇渔光一体项目实施,协调推动江苏枫华农业集团科创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开工、江苏现代花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项目顺利落地。加速农业农村招商,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新业态新模式农业和高技术农业等方向,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竞争力。
10.以绿色厚植农村底蕴。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农业绿色发展行动,突出重点区域,探索农田退水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全区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量较上年度削减0.6%,农药施用量较上年削减0.5%。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7%以上,秸秆离田率达20%,全区范围内基本取消直播稻,全面推广机插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覆盖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
11.以特色打响产品名气。做足“土特产”品牌文章,力争实现新增“二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含续展)10个以上,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稳定在80%以上。围绕特色优质农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商示范镇平台和企业,打造武进农产品电商品牌。建立乡土特色产业目录,培育阳湖水蜜桃、前黄大米等传统乡土优势产业,挖掘中草药、预制菜、民俗、手工艺品、非遗技艺等区域乡土特色产业,加强阳湖有礼品牌建设。依托“小挖鸭”乡村趣味嘉年华、“乡悟dei主理人计划”等活动推荐武进乡村、乡产、乡味、乡宿、乡游。整合全区“小特新”体验式农场资源,发布武进全域农旅地图及特色主题农旅精品线路,打造武进“微周末”农旅品牌。
四、聚焦强村富民,蝶变乡村建设线
12.稳步推进片区整治更新。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优化乡村发展格局,协调推动长虹西路以北片区、雪堰镇片区建设,有序推进33个项目实施,完成年度投资额6.26亿元。及时解难纾困,加速项目落地,加快打造陶井王家村、盛仕塘片区等特色亮点,不折不扣完成建设任务。将武进西部打造得有颜值、有特色、有文化,将南部雪堰片区打造成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太湖湾旅游大景区、常州市民新的向往之地。
1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农村。持续推进以“一美、三清、四治、五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着力开展“千村焕新”行动。开展“苏式”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年内力争培育省、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个。实施人居环境重点自然村建设,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厕所粪污、村庄垃圾、村容村貌,努力形成一批长效管护机制好、群众满意度高和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自然村,年内新增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60个。加速“厕所革命”,年内完成农村公厕新建改建8座以上。
14.创新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守好家底,强化农村三资管理,推动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提质增效,持续深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专项治理,为实现强村富民、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做足增量,加快建设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1+2”体系,坚持“强村公司+飞地抱团”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活力。引导全区具备条件的村采取共建、联建、参股等经营模式,参与标准厂房、仓储、商铺等项目开发建设,积极开辟资产租赁、企业股份、农业开发、生产服务等抱团增收途径,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促进村级收入持续增长。
15.提升法治建设效能。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提升执法队伍能力,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扎实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加强区镇联动执法,加大专项执法整治力度,坚持日常执法与突击行动相结合,严厉查处农业违法行为,严查严打坑农害农违法行为,持续开展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利益。强化农村矛盾纠纷排查与化解,完善信息共享和协同解决机制,排查清理各类不稳定因素和疑难信访问题,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多举措确保农业农村和谐稳定。
五、聚焦思想统一,检修运行安全线
16.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抓实支部管理,完善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实施党支部、党员差异化积分考核管理,积极创建支部工作名片和五星党组织,打造“一支部一品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抓牢党员教育,组织好基层干部培训工作,打造具有农业农村特色的优秀微党课,讲好“三农”故事,选述“三农”典型,塑造良好形象。抓强“乡村振兴红盟”建设,结合“三农先丰”党建品牌打造,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构建党建共建联建平台。
17.从严抓实作风建设。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学精神、查短板、抓整治、践宗旨,做到聚焦主题、简约务实、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坚持整治突出问题劲头不松,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等项目化整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一岗双责”落实,强化财务信息化服务平台应用,提高党员干部“红线”意识,防治贪污腐败,预防失职渎职,切实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担当作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纪问题的发生。
18.促进场圃资产发展增值。围绕“稳定、安全、规范、发展”四方面开展场圃工作。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方向,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前提,以租赁经营为基础保障,结合各场圃资源、区位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特色经营,实现场圃经济新的发展。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内控管理来规范场圃企业运行。实行责任考核、推进绩效分配,提升场圃管理团队水平。主动对接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平稳有序处理协调历史遗留问题。
19.巩固农业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细致做好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围绕农机、渔业等重点行业条线,持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大农业安全生产监管督导力度,持续推进农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安全生产工作从行政主导向依法治理转变,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从事后处臵向源头防范转变,牢牢守住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
20.统筹财力人力资源。资金方面,统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完善惠农政策措施,坚持规划引领、坚持集中投入、坚持联农带农、强化资金监管,重点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乡村赋能上做足文章,集中财力保障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良好成效。人力方面:加强局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通过招考、培养、岗位锻炼等形式,加强优秀人才储备;提升全系统干部职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强化中层干部、年轻干部的培养管理。加强乡土人才培养,加强农业乡土人才引育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乡土人才培育、引进;广泛宣传动员乡土人才职称申报,积极申报“333”人才工程、省“三带”人才,挖掘“双创团队”“潜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