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行动”二十载 微光成炬再起航

2025-08-05

又是一年录取季。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手握通知书,却因学费而陷入彷徨;他们眼里有星光,脚下却横亘着现实的沟壑。今年是“圆梦行动”实施20周年,昨天,由区慈善总会、教育局、融媒体中心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圆梦行动”再度起航,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自2006年启动以来,“圆梦行动”共发放善款1290万元,为575名学子点亮梦想。

受助反哺 善意生生不息

2020年,高考结束后,当很多考生为专业选择而迷茫时,圆梦学子胡玉枫已将目光锁定苏州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不仅承载着他个人的兴趣和梦想,更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国家电子芯片行业人才较短缺,报考这个专业,一方面为国家作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成就我个人的梦想。”

去年,胡玉枫以优异成绩被推荐免试至国防科技大学,攻读集成电路专业硕士。从姑苏城到湘江畔,借“圆梦”的力量,他参与编织“中国芯”的未来。“我们贫困生的原生家庭有一些困难,但这不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向前,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说,“圆梦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他想改变更多。利用课余时间,他参与了“星儿计划”“信连心”暑期社会实践等多项公益活动,传播“爱的火种”。

20年,575名学子,1290万元善款——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双手托举的重量。退休教师蒋惠刚在汇款单上留言:“丫头,好好学画,将来教更多孩子”;老中医章程每年资助5名学子,将其视作最珍贵的“千金方”;无数企业以责任为墨,在圆梦长卷上挥毫;更多匿名者留下捐款便转身隐入人海。这些不动声色的善良,默默给予,无声成全,让575个梦想得以继续翱翔。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被照亮的人,也都在成为新的光源。2017年圆梦学子赵灵艳因高考失利,与医学院失之交臂,却意外与特教结缘。当自闭症孩子甜甜的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她:“赵老师,孩子会读课文、会数数了!”赵灵艳的眼眶也湿润了。

从“失控”到“信任”,爱的坚持,让改变发生。多年来,赵灵艳收获最多的不是奖状,而是孩子们突然的一句“老师好”,或是他们学会自己喝水时的笑容。她说:“当年有人为我点亮一盏灯,现在我要成为提灯人,去照亮更多人的人生。”

聚力起航 共筑爱心之城

“圆梦行动”从来不只是助学,而是一场关于“相信”的实践——相信教育能斩破阴霾,相信善意能生生不息。

让困境被看见,让善意有回声。20年来,无数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实现梦想,积极投身教育、医疗、科研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祖国建设而努力。

“从‘扶贫扶智’到‘助困育人’,‘圆梦行动’照见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勾勒出武进这座爱心之城的成长年轮。”区慈善总会会长张建新呼吁,更多爱心单位和个人参与活动,共同营造扶贫济困、和谐的社会环境,让贫困大学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份光,终将化作星辰大海,成为时代最美的回响。

据了解,2025年“圆梦行动”仍将通过区慈善总会救助、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等方式,帮助贫困学子解决大学四年的学费。资助对象依然是考取公办本科、户籍地为武进区(含常州经开区)的贫困学生,符合条件的将获得每学年5000元助学款及2000元生活费。

目前,区教育局已统计出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新生名单。本报记者将对他们及其家庭展开实地调查,陆续刊登他们的故事。此外,如果您身边有贫困学子需要帮助,也可与区慈善总会联系,电话:86318030、86318778,等待您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