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基层动态> 内容
如果说Citywalk是用脚步丈量城市,探索偶遇的惊喜,那么Culturewalk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在地体验,一种集体记忆的塑形赋彩,一种城市文化的叙事创新。去年以来,湖塘镇发布了Citywalk、Culturewalk“双C”路线,解锁各类文化地标,开启一场又一场关于发现和创造的旅程。放下“网红打卡式”的浮光掠影,漫步湖塘,感知城市品格。
漫步,得以连时脉
老店是凝固的记忆,新时代语境下的老店焕新则让记忆开始流动,让乡愁得以重拾。
武进人民商场、大喜来工厂店、欧迪办公……湖塘老店比比皆是,近两年来,重装归来的老店更是轮番登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年销2个亿的“湖塘第一店”,到业态创新蝶变的全新综合体;从分店遍地开花的本地品牌,到设计感十足的工厂新店;从街角的文具店铺子,到常武地区最大的文创空间……变化的是消费场景、打卡地标,不变的是湖塘人勇立潮头的实业精神,和火热高涨的消费特征。
老店更新,情怀和烟火气不能丢。在升级规划过程中,武进人民商场结合周边区域老城厢改造计划,着力完善周边社区的商业配套功能。一方面,充分发掘和弘扬本地传统百货商场的文化内涵,引入传统打黄金、修手表等老手艺便民服务,另一方面,顺应消费新需求变化,结合“互联网+”新趋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老字号产品和服务,二楼打造上世纪80年代供销社风格的怀旧商店,三楼设立记录商场历史的党建空间,让新潮文化与城厢传统在此相遇,留住城市乡愁。
漫步,得以续文脉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从孕育吴文化的“三城三河”,到儒冠东南的阳湖文派,对文化的追求和滋养,渗透在每个湖塘人的生活之中。不必苦苦追求“诗和远方”,在湖塘,你就可以实现“诗意的栖息”。
湖塘人的文化生活不必高高挂起、阳春白雪,旧工厂、老街巷、闲置空间、社区等文化场所无处不在。
曾经无人问津、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是黛色与雪色融合碰撞的美学建筑空间。走进熹平美术馆,这里已是集展览、教育、沙龙、茶道、咖啡于一体的下沉式文化艺术宝地,有着十年地方文化推广经验的创始人高文新以阵地载道,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
还有一些似乎司空见惯的文化场所,在湖塘也别具腔调。凤凰谷大剧院不仅是欣赏多种舞台艺术的场所,屋顶的“空中植物园”也值得打卡;贝壳音乐中心如莫奈花园,古典乐静静流淌,让人心醉神迷;点茶、点香、古琴、习文,在采艾兮汉服中心,宋式生活扑面而来……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应有尽有,漫步的过程就是欣赏的过程,体验的过程也是漫步本身。
大处铺墨,小处点笔。打造家门口的阅读空间,湖塘深化农家书屋“蝶变计划”,在社区之间推进阅读接力,拉开“一书屋一特色”的品牌建设热潮,让书香浸润全城。湖塘镇、大众书局、北庙桥社区“三级联动”孵化“阅见未来”书社,主打原木色、开放式、明亮温暖的装潢风格,搭载有声阅读设施、畅销书本、“以书换蔬”“绘本阅读”等活动,让附近居民在阅读空间里,构建起新型邻里关系。
同时,湖塘推出“书香湖塘·城市漫读”活动,将“阅读接力”从农家书屋拓展到更多城市场景,在读书的同时,也在阅读“城市”这本打开的书籍。
漫步,得以筑地脉
如果说主干道是城市的骨架,那么小街巷就是城市的肌理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地理单元,是生活里一个个细小片段的集合。
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回到巷陌深处,也回到生活和时间的深处,去寻找城市的“文化地标”。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当看到那一方“湖塘老街”的印章,忽然间,乡音不再犹豫,脚步不再仿徨,游子看到了来处,旅者找到了他乡。
在地铁和商圈的城市钢筋森林中,湖塘老街像一处真正的室外桃源,“大隐隐于市”整整400年。老街很老,老店参差错落,百年老宅雕梁画栋,保存着集市、白铁、钟表、刻字、木工等传统生活方式,也集合了宋式点茶、木版年画等多元化的非遗场景;老街很“潮”,屋顶咖啡、花店、网红面馆层出不穷,泠泠后浪冲刷着老街的砖瓦,流淌出新的故事。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地标、文化名片,那么它在人的记忆里也是模糊的。再走湖塘,从“偶遇式的惊喜”转向“体验式的感受”,从“颜值出片”的打卡转向城市气质的认同,让城市价值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