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开发区动态> 内容
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湖畔小站自成立以来,就以自然教育、环保实践和社区营造为核心,在西太湖打造了GreenRipple零废·循环商店、星心驿站、湖畔小站自然图书馆等多个特色公共艺术空间。
在这里,商店不仅是交易空间,更是环保行动的起点;驿站不仅是暂时停驻的休憩地,更是心灵疗愈的医务所;图书馆不仅是借阅场所,更是生态课堂……
近日,在西太湖,特色艺术空间又增加了一处,位于孟津路7号金新滟澜湖花园的菌丝体美术馆。走进菌丝体美术馆,原木色的空间里处处点缀着草木元素,木工工具、作品整齐地排列在洞洞墙板上,颇有引人深入探索的趣味。20多个孩子正在跟随老师的讲解,了解从种子到美食的奇妙过程。
如果你仅仅按照其名,把它当成一个传统美术馆,那就理解错了主理人的用心。这里更像是一个社区共创艺术空间,以湖畔小站主理人为主体,向外延伸,链接社区居民,形成庞大的社区网络,如同菌丝体一样,希望能够充分运用美术馆的功能,展示主理人和社区居民们的共创作品,成为人与人分享、交流的多功能综合服务中心。
“美术馆一开业,家长们报名热情高涨,暑假期间每天都有活动,周末更是有一整天的课程,参加活动的大多数孩子就住在旁边的星河丹堤花园。”湖畔小站负责人黄亦琼介绍道,“我们的日常课程主要是美食与木工的授课,课程设置中注重自然的场景、与自然的互动。”
菌丝美术馆的一大特征就是对社区资源的巧妙运用。利用滆湖社区闲置空间打造,甚至将艺术阵地延伸到户外。美术馆对面的草坪上,由孩子们参与设计、拼接搭建的小木屋是社区里的“秘密小屋”,围绕着草坪的花箱则由不同家庭认领,每个花箱内的花木陈列都不相同。
这也充分体现了湖畔小站的运营理念,通过多元化的公益服务,重塑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的联结。“菌丝体象征着互联互通的生态,我们希望在这个小小的美术馆里,撷取日常生活的美好——参与社会服务、建设社会环境、共建社会文化,我们的课程也格外注重与自然的链接,亲近自然不必非要去远方,西太湖的生态和氛围非常适合我们的教育课程。”黄亦琼说道。
后续,湖畔小站计划进一步联动政府、学校、企业和志愿者,将“小站”模式推广至更多社区,让公益服务的涟漪扩散至整个滆湖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