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开发区动态> 内容
在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图上,一个标注着“吉序生物”的坐标点即将确定选址。这个由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王东旭领衔的“人类疾病基因编辑兔模型”项目,填补了国内中大体型疾病动物模型的市场空白。
“基因编辑兔模型在成本和周期上具有显著优势,能够精准模拟人类骨骼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复杂病症,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重要支撑。”王东旭介绍,团队自2015年起布局基因编辑技术,从猪、小鼠到兔模型的迭代,最终锁定兼具成本优势与医学价值的兔模型作为产业化突破口。目前,团队已构建多种人源化基因编辑兔模型,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相关专利将通过技术入股方式注入吉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而推动这项技术走出实验室的“催化剂”,正是成立满两年的吉林大学常州技术转移中心。
作为校地合作的创新实践,该中心自2022年12月在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挂牌以来,已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热带雨林”生态。目前,中心已打通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等学院与常州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对接通道,促成多位专家学者与星宇车灯、腾龙股份、晨光涂料等企业建立紧密合作,推荐并入选4个常州龙城英才项目。
“我们不只是‘牵线搭桥’,而是构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完整生态。”中心主任李冰强调。据悉,吉林大学每年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早期技术验证,中心则提供工商注册、政策申报、投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两年来,通过举办“龙城英才东北邀请赛”“电池技术成果推介会”等活动,促成8项校企合作签约。
此刻摆在王东旭团队面前的选址方案,凝聚着中心和西太湖的专业服务。高端医疗健康作为西太湖聚力发展的“1号产业”,已集聚制造业、服务业相关企业400家。为此,中心联动西太湖绘制出生物医药企业热力图,精准匹配上下游供应商位置。王东旭透露,团队已与卡文斯、江苏科标等本地CRO企业洽谈合作,确保项目落地即接入产业生态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而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
推动高校的科研深度与地方产业广度碰撞,中心将继续以吉林大学科技资源为后盾,紧密联合校内学科团队,利用政府、企业、校友等资源,建强校企合作平台;持续走访企业,挖掘技术需求,推动吉大技术成果在新能源、新材料、合成生物、氢能、低空经济等领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