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引育留用” 推动人才工作量质齐升
以赛引才、产才融合,双轨育才、创新引领,政策支撑、精准滴灌……今年以来,我区持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服务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以高质量人才工作促进全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1-6月,全区引进各类人才1.39万人。
产才融合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市委全会报告提出: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扎实推进新能源产业、未来产业人才集聚。聚焦智电汽车、机器人、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碳材料五大产业新名片,我区通过“赛事引才+产学研赋能”双轮驱动模式,精准嫁接人才链与产业链。今年以来共吸引18个优质项目落户,其中,常州谱光慧联科技有限公司于1月成功落地常州科教城。
谱光慧联专注于光学及光谱检测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研发团队由两位中科院院士领衔,团队中40%为光学等专业博士。作为国内较早一批布局光谱检测设备的企业之一,谱光慧联是目前市场上唯一能提供“时间—空间—角度—偏振”多维度关联光谱技术与产品的公司。谱光慧联总经理任祺君坦言,选择武进,看中的不仅是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更是“新能源之都”的产业磁场。目前,企业已形成覆盖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检测矩阵,与武进重点产业高度契合。眼下,企业正在布局将AI技术与光谱检测融合,积极开发智能化光谱检测分析系统。
谱光慧联的落地与发展,是我区人才链嫁接产业链的生动实践。今年4月,武进区人才科创长廊联盟(成都片区)成立,并与四川大学联合建立校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双方将进一步织密人才合作网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本地“生产线”。
双轨育才 夯实创新平台支撑
市委全会强调:推动更多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在常州转化、落地,努力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以创新链为纽带,我区深入实施“武进英才计划”,通过“外引”“内培”双轨并进,深度激活人才生态链建设。在今年举办的武进区“龙城英才计划”第二十八批领军人才创业项目面谈评估活动中,38位项目申报人围绕技术水平先进性、投资规模、产业化程度等方面进行答辩。
申报人孙永谦带来的“融合主动学习机制的AI驱动型生产管理系统”项目致力于为传统生产企业提供低成本、智能化转型辅助,已于去年落地武进国家高新区。“目前仍处于测试完善阶段,预计明年在10家企业应用,2028年达到增速50%以上,2029年实现产值破千万元。”孙永谦透露。作为我区的核心人才计划,“武进英才计划”自2011年启动以来,累计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1630个,人才企业年销售额超500亿元。
做好人才工作,精准引才是第一步,如何系统育才、科学用才,提升人才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博士后工作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今年,我区新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截至目前,全区设有15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8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2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站博士后人才71名,全市领先。精准滴灌 政策服务双向赋能
紧跟区委全会“广纳金融活水,搭建多元立体的资金融通渠道。”的决策部署,我区始终坚持服务链与政策链的高效贯通,为人才创新创业、资金融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保障。“人才贷”是指为高层次人才及其经营的企业设计的贷款产品,具有无抵押、无担保的特点。位于常州科教城的天晟智享(常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人才贷”金融活水的受益者之一。天晟智享专业从事智能复合型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创立之初,企业每年40余万元的研发投入全靠自有资金支撑,而市场尚未打开、缺乏抵押物的现实,让传统融资渠道屡屡碰壁。得知我区推出“人才贷”政策,企业首年成功申请到江苏银行100万元的贷款,次年增加至200万元。“如果没有‘人才贷’,可能要考虑抵押贷款或者是股权融资,但当时公司刚成立,很难吸引到投资者。”天晟智享总经理张笑天说,近两年随着产品的成熟,这笔资金逐渐转向供应链端。
金融活水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我区“人才贷”累计授信规模达7.2亿元,精准赋能人才创新创业。此外,我区还全面落实武进英才“荣誉工程”三十条服务举措,通过举办人才共享课堂、人才工作者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