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今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6月的太湖之畔,万物竞秀。身处长三角核心区的“鱼米之乡”,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进分局以“国之大者”的担当,在耕地保护、生态资源守护、乡村振兴赋能等领域深耕细作,用实干为这片土地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从“守底线”到“促发展”:耕地保护的“武进模式”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在雪堰镇新康村的田野间,70亩复耕后的藕塘已整饬成方,一株株嫩绿的稻苗在田间整齐排列。“这里曾因低效利用闲置,如今通过土地整理重新成为‘粮田’,村民种粮的劲头更足了。”雪堰镇新康村党总支书记钱祊妨介绍,全村3128亩基本农田中,近3000亩已流转至村集体统一管理,彻底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乱象。
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今年以来,武进分局以雪堰镇“党建聚力打造镇级耕地保护新模式”书记项目为示范,将党建引领贯穿耕地保护全链条。通过“网格化管理+科技赋能”,雪堰镇引入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技术,由网格员深入田间逐块核查闲置、低效土地,同步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与政策扶持。
据悉,2024年雪堰镇净增耕地320亩。当前,全镇25个村通过6场大型宣传培训、千余份资料发放,将“守护耕地红线就是守护粮食安全根基”的理念深入人心。
早在2022年,江苏省就出台《关于加强耕地保护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的通知》,武进分局紧扣政策要求,健全区、镇、村三级耕地保护制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过去一年,武进原地、异地恢复耕地11608亩。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当前,湟里镇划定12个耕地恢复集聚区,计划通过“退草还耕”逐步将1.7万亩草皮田恢复为耕地,同时改善农田退水状况。“草皮田长期单一化种植,土壤板结严重,复垦后既能恢复地力,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武进经发区自然资源和规划中心所湟里服务站负责人吴旭翔表示,去年湟里镇完成1380亩新增耕地,今年计划在香泉、蒋堰等4个村推进1500亩耕地恢复任务。目前蒋堰村320亩地块已完成小麦收割,正进行农田涵养,待水稻插秧后将重现“田成方、渠相通”的景象。
从“生态库”到“文化源”:环太湖种质资源库激活生物多样性密码
沿着太湖岸线向南,武进区林业科技发展中心内,311亩的环太湖珍稀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如一块“绿色芯片”,储存着“生态基因”。
作为由江苏省林业局认定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武进区环太湖珍稀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成立以来,资源核心区以马尾松、白栎、短柄枹栎混交林为主,共有木本植物10科、18属、30多种,成为环太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活标本”。
“乡土树种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常州市林业工作站武进分站副站长张晨龙蹲在一株榉树旁解释。他回忆起小时候,村里的老榉树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夏日里村民在树下纳凉,冬日里拾捡落叶当柴烧。“现在很多村庄的老树种被外来品种替代,资源库就是要把这些‘记忆’保存下来,让后代还能认出‘家乡的树’。”
资源库的价值远不止于文化传承。在今年新开辟的新品种试验场,纳塔栎、乌桕、榉树等潜在品种正接受“成长考核”:自然变异或人工诱导的新性状需连续2~3年观察稳定性,最快3年才能通过新品种认定。“你看这株纳塔栎,通过自然变异后,叶片边缘带有次色分布,但我们还要观察它明年是否仍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张晨龙观察着新苗的性状,用相机记录叶片展现出来的特异性,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生长数据。“每一棵新苗都可能成为未来生态链的关键一环。”
种质资源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调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当前,环太湖珍稀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正从“保存基因”到“挖掘生态价值”进阶,武进分局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森林防火防护、种苗繁育等工程,为种质资源库的开发、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平台。
从“要素保障”到“全链服务”: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跑出“武进速度”
重大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3月24日,省重大项目理想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园二期项目同时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四证三书”,实现“拿地即开工”。该项目总用地257亩,总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车间、高标准智慧物流立体仓库等用房18.3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完善理想汽车本地化产业链作出有力支撑。
为推动项目早落地、早见效,武进分局创新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在用地报批阶段,对项目实施“一地一策”,并联推进用地、用林审批。“以往用地和用林审批分头跑,至少需要1个月;这次我们通过合并两项审批,3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全省首例用地用林合并批复,为项目节省了30天工期。”武进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行政服务科负责人何永峰介绍。
在土地供应阶段,武进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提前介入指导设计方案。“我们第一时间联动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论证会。”何永峰说。同步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和控规技术修正,并出具方案技术审查意见用于开展施工图审查等其它开工许可前期准备工作。
在前期已完成各项技术审查的基础上,武进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不动产权证进行并联受理、即到即办,帮助企业快速取得相关手续,并协同区数据局、住建局实现“多证联发”。
今年以来,武进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有效保障了常州燕龙新能源车轻量化零部件、中瑞大圆柱系列新型锂电池精密零部件等项目落地建设,“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下阶段,武进分局将持续优化举措,将高质量保障项目落地与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相结合,及时解决重大项目在规划、征地、供应、许可等各环节遇到的难题,为项目提供全流程咨询和精细化指导的“保姆式”服务,以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之“优”,助力武进发展大局之“稳”。
从“规划下乡”到“数字赋能”:村庄建设绘就“难忘乡愁、各美其美”的新图景
在洛阳镇岑村村自建区一期项目建设现场,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乡村规划师邹潇正对接村庄需求,调整自建区二期方案。“北边地块涉及基本农田,根据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近期这里不能开发建设。我们建议通过整体布局,分批实施的方式对方案进行优化,优先启动规划符合区域的建设,待相关上位限制性要素优化调整后,再完善整体布局。”邹潇摊开规划图,用铅笔在图上画出调整范围。“这样既保证了近期建设的可实施性,又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规划不是‘纸上画画’,而是‘脚下做功’。”洛阳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书记刘源介绍,今年岑村村、天井村、汤墅村等启动村庄规划修编:岑村村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中心村规划,天井村需规划自建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汤墅村则重点推进农房自主更新。“每个规划细节都融入村民意愿,通过入户走访、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收集意见。”刘源表示,目前,岑村村、天井村等重点村规划修编初稿已完成,即将进入专家论证阶段。
积极响应全省“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近年来,武进分局、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推动乡村规划师队伍深入全区镇、村一线,村庄规划正从“基础版”向“深化版”跃升。
在湟里镇葛庄村,“智慧葛庄”项目将用智能化手段为村庄规划赋能。自去年底启动以来,该项目依托常州市全域覆盖的实景三维地图,综合运用航摄遥感、数字孪生等地理信息技术,规划设计了党建宣传、产业兴旺、乡村风采、治理协同、规划展示五大板块,将以数字化手段推动葛庄村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原来二维地图看不清的村庄和田园风光,现在实景三维模型里一目了然。”武进规划勘测设计院主任工程师陶钧介绍。目前,该平台已接入葛庄村内人、房、地的相关数据。今年,湟里镇还将重点推进7个村的村庄规划,以“一村一策”的方式,让每个村庄“各美其美”。
以“资源之优”护“发展之稳”。阳湖大地上的每一次耕耘、每一次守护、每一次创新,都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与‘脉’,既要守牢底线,更要创新赋能,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最大效益,为武进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进分局局长孔和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