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年关将至,“忙碌”“丰收”成为了每个渔民真实的写照与期盼。武进港边上洛阳南苑家庭农场,一条条“戴溪青鱼”正被捕捞装袋后统一售卖,青鱼鱼肉细腻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是淡水鱼中的上品,“戴溪青鱼”更是青鱼中的“尖货”。“我们采用循环水养殖新技术,有效改善了尾水净化问题,让鱼肉质量再提升”,农场负责人介绍说。2021年我省《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发布,武进区上下迅速部署落实相关要求,强化池塘养殖尾水监管力度,不断减少养殖尾水给周边水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积极印发《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宣传手册。每年组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和尾水达标排放监管培训会,向养殖户宣贯《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及尾水相关的管理政策。同时帮助他们了解尾水治理的方法和效益,激发养殖户主动参与尾水治理的积极性。
(二)完善尾水治理,设施建设
加大对池塘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全区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全区1.7万亩规模以上养殖户建设沉淀池、过滤池、生态净化池等尾水治理设施。每年年底组织相关部门对养殖户净化设施进行现场绩效评估,确保净化设施正常运行。
(三)健全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监管合力。每年对规模以上养殖池塘进行执法检查,对池塘养殖尾水或净化池末端进行监督性监测和不定期抽检,及时掌握尾水排放情况。
但由于生态化养殖及养殖尾水净化排放提出时间较短,主体责任落实及长效监管上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部分养殖户对尾水排放造成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只注重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尾水治理,认为尾水处理会增加成本投入,从而随意排放尾水;另一方面尾水治理设施不完善。仍有部分池塘养殖区域缺乏配套的尾水治理设施,或已有的设施简陋、老化,处理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尾水达标排放的要求。一些养殖户因资金、技术等原因,难以自行建设和维护有效的尾水治理设施。还有就是监管难度较大。养殖尾水排放时间、地点及排放方式均存在随机性、不确定性,养殖户随时可以不将尾水排放至净化池而是通过临时泵的方式直接排放,无法实时对其进行监管,造成监管难度较大的问题。
面对上述困难与挑战,全区正从三个方面积极谋划相应对策。一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池塘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通过优化养殖结构、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科学投喂饲料等措施,从源头减少养殖尾水的产生量和污染物含量。由区农业服务中心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掌握生态养殖技术要点,提高养殖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开展尾水治理并实现达标排放的养殖户,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税收优惠或政策扶持,如优先安排养殖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等,激发养殖户参与尾水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立全区一到两家尾水治理示范基地,对示范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养殖户共同做好尾水治理工作。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日常监管、集中培训等方式并结合典型案例等,进一步强化尾水排放相关政策的宣贯,从思想上根本扭转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的理念。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标本兼治,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农业带来的“美味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