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2024年,武进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保障民生”工作主线,牢固树立“崇尚实干、勇争一流”的鲜明导向,统筹推进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重点任务,各项工作展现良好发展态势,向全区人民交上了一份分量十足、惠民利民的精彩答卷。
就业驿站上新 打造留工用工“第一站”
持续完善就业驿站功能,全力提供临时食宿、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服务、法律咨询、工伤预防、维权保障等“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高标准推进技能人才公寓建设,现拥有宿舍楼5幢190余间宿舍,配套便民超市、员工食堂、公共浴室、快递驿站、公共洗衣房、共享单车等便民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大厅,配套设置综合受理区、求职登记区、职业指导区、信息发布区,增设休闲健身区、书香阅读区、工伤预防陈列展示区等专项功能区,满足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生产生活需要。
建设武进技能人才零工市场,并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验收。密切东西部劳务协作,对接全国56个劳务协作基地,新建甘肃甘州、山西长治等13个劳务工作站,储备劳务工3万余人。举办武进就业驿站启用仪式暨外来务工人员来武就业欢迎仪式,为首批150名来自甘肃、陕西等地务工人员送上新春大礼包。开展留武务工人员慰问,举办鲜花属于你(第八季)——武进区就业创业先锋汇、“春风送暖 武有‘位’来”来武就业欢迎仪式,进一步营造全区关心、关爱劳动者的良好氛围。目前,已有3万余名技能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受益。
2024年,全区采集开发就业岗位10.8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99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202人,创业带动就业9505人。
多元化“园区+” 激活技能人才培育新动能
2024年以来,江苏(武进)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紧贴产业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提高园区数字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夯实技能人才基石。
“园区+基地”,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被省人社厅推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持续推进“AI+智慧康养”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验收评估工作,建成江苏省保卫管理员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持续培育“数字孪生”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有序推进武进高新区新能源分园、西太湖分园试点运营,成立中欧低碳学院国际管理分院,联合成立武进工匠学院产科教联盟,申报全省首批“职业教育历史与体验研学点”。
“园区+品牌”,培育产业技能大军。启动2024年“技行武进”新能源职业技能竞赛,举办光伏组件安装工、充电桩电路技术工、新能源汽车维修等13场专业性技能比赛。成立全市首家村(社区)技能夜校,带动周边就业创业与技能提升1350余人次。劳务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武进绿色建筑装配工匠”获评2024年省级劳务品牌,“武进轨道交通技术员”劳务品牌创业项目荣获首届江苏省劳务品牌创业项目大赛一等奖。数字技能人才服务项目在国家四部委举办的2023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全国十佳。
“园区+工匠”,打造技能人才高地。推进宋彪、张忠、萧剑波等10余个大师工作室进驻工作,升级打造“技能人才会客厅”,启动“能工巧匠”大讲堂系列活动,推进帮“吾”优选大学生直播基地建设。
向“新”而行 构建“以赛引才”新赛道
坚持以人才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合成生物、集成电路等战略性产业,连续举办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和邀请赛,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新动能。
精准搭台,打造人才虹吸“强磁场”。瞄准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院所集中地,开展“组团式招才引智”活动,联动各部门和板块举办“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西安站、汕头站活动,“龙城英才计划”海外、大湾区、长三角等6场邀请赛吸引4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已成功对接落户50余个,聘请“引才合伙人”23名。开展“龙城英才计划”第25、26、27批创业项目面谈评估,聚焦“人才+项目+资本”,引进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117个。
以赛聚力,建立资源互通“新模式”。汇聚多方资源,构建联动格局,市级指导、区级主导、板块承办、多部门参与,实现人才项目全周期跟踪对接。主动引导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引才,创造新机遇。凝聚各方合力,多部门依托赛事对接项目,发挥开发区和乡镇主阵地作用,立足板块产业特色实现区域联动,吸引和培育各类优质创业团队和企业。深入实施“博士后腾飞专项行动”,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设站单位招收博士后27人。
全周期赋能,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着眼新能源之都首位区发展需求,围绕培养机制、创新创业、经费投入、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为获奖入选人才项目提供全周期服务和“一揽子”政策支持,在创业资助、“综合贡献”奖励、创业场所、人才公寓、购房补贴、低息贷款、股权融资奖励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政策和服务。2024年,引进各类人才3.1万人,人才核心指标位列全市第一。
聚焦才企需求 开拓“资者见智”新模式
进一步聚焦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堵点和难点,全面升级“资者见智”系列活动,着眼企业效能提升,构建跨界协作新模式,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搭建“人才+资本+政策”交流平台。会同区委人才办、区市场监管局、武进金融监管支局、国经集团等,重点围绕人才企业关心的资金拨付、企业融资、财务内控合规、股权激励政策、知识产权申报等问题及需求,开展“创享加速营”“共享课堂”“人才+IP暖春护航行动”等活动,以更强资源、更优方案和更好的服务,共同赋能人才和科创企业发展。
2024年以来,新增“人才贷”7000万元以上,目前银行已经累计为118家人才企业授信“无抵押”人才贷6.9亿元,投资机构投入4.2亿元。在金融活水与先进资源的助力下,我区人才项目得到了高质量发展,人才企业年销售超450亿元;人才企业累计上市5家、新三板挂牌9家、上市后备17家。人才、项目和资本的融合,为武进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夯实“第三支点”集体补助取得新成效
作为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双试点”地区,我区长期致力于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城乡居民的养老权益。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工作要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集体补助试点工作,填补政策“盲点”,撬动集体补助“第三支点”,积极探索拓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渠道,为共同富裕先行探路。
通过全面梳理现行制度,针对待遇偏低和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口径,以部门联动畅通业务经办流程,确保补助资金的精准发放。召开专题研讨会13次,赴全区10个镇(街道)开展巡回政策宣传,为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理清“人头账”、盘活“经济账”、弥补“遗漏账”,提升参保人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4年,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补助覆盖范围,增加补助力度,对1400余名重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提供刚性兜底保障,每年每人840元,对全区1.9万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给予补助,补助金额高达175万余元。
下好“三步棋”“小险种”兜底“大民生”
在全市率先打造工伤医疗服务平台,创新开辟工伤诊疗“绿色通道”,通过前端受理“e 窗办”,工伤申报“免跑腿”,三位一体“e 站享”,救治康复“免奔波”,全链流程“e 网管”,住院结算“免垫付”等全流程服务,让企业、工伤职工真正实现零垫付、零跑腿、速认定、速结算,实现了医疗监督与费用审核并行,进一步保障基金安全性,切实缓解工伤认定滞后性给基金监管带来的压力。目前,已在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武进人民医院、武进中医医院、九州金东方医院、西太湖医院5家协议机构开通“绿色通道”服务。2024年,持续推进区域内“绿色通道”的覆盖面,新纳入19家企业,共计纳入69家优质企业。截至目前,“绿色通道”共提供工伤业务咨询1800余人次,提供“绿色通道”服务548人次,联网结算金额210万元。
开展“科普进企业,预防在身边”工伤预防活动。主要聚焦工伤重点群体,对机械类伤害、热射病以及工伤现场急救等方面细化工伤预防服务,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为我区企业及职工提供更专业更细致的预防服务。先后走进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轨道交通器材有限公司、江苏南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吸引200多名一线职工参与。
开展现场体验与持续改善式工伤预防项目。完成30家企业现场动态及静态工伤风险因素评估,发现299处隐患;完成60场培训,共计3000余人次参与互动式培训;30家企业完成回访,风险点整改落实完成203处。继续开展全供应链协同工伤预防项目。该项目培训重点企业40家次,累计覆盖职工4900余人次。
进驻矛调中心 劳动争议化解质效再升级
9月24日,武进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正式揭牌投用,为全区群众提供“访、调、裁、审、处”一站式闭环服务。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与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进驻区矛调中心,共同成立劳动争议化解专区,联合化解劳动纠纷。
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形成纠纷化解合力。区矛调中心综合运用四方调解、劳动仲裁、诉讼服务、法律援助等方式化解劳动纠纷,既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解纷服务,也为各职能部门提供“面对面”交流平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借助矛调中心整合资源的优势,积极与各劳动纠纷化解部门协同联动,形成重大争议早介入、疑难问题共协商、经验案例齐分享的协作模式。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对群众反映合理的欠薪问题,当场询问了解情况,查找问题症结所在,并引导至属地进行投诉处理;对疑难案件进行初步分析梳理,涉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进行现场协查,确保劳动者投诉有门。
升级基础服务设施,推进智慧仲裁建设。对办公场所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新设1个智能调解室和1个智慧仲裁庭,旨在依托互联网平台为当事人提供网上调解、举证、质证、送达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服务,实现劳动争议案件远程调解、智慧仲裁,用科技创新推动调解仲裁服务向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做实源头预防 创新开展“筑墙行动”
依托区预防劳动争议协会开展“筑墙行动”系列活动,联合第三方法律服务机构免费为全区10家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关系风险诊断和评估服务。
把脉问诊找症结。通过现场问诊,了解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章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情况,对用人单位从员工入职、在职到离职的全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诊断。
对症下药开良方。现场诊断结束后,依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及地方政策,结合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用工相关资料及用人单位的客观情况,参照劳动用工管理的常规与合理模式,为用人单位提供覆盖劳动合同、规章制度、薪酬结构、社保情况、离职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劳动关系诊断报告,帮助用人单位梳理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量身定制改进方案,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劳动争议发生。
通过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等方面的风险隐患提供“一企一策”精品服务,帮助用人单位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堵住工作缺口,避免了因疏忽而产生的不必要劳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