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未来产业意味着“未知”与“无限”,深深融入城市发展进程,成为创新版图和产业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
在时代浪潮中,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如何抢抓机遇,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构筑竞争新优势?未来产业,便是关键。
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区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西太湖加快“一高四新”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未来产业成群起势,优先发展新能源、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氢能及新型储能等高成长未来产业。
抢抓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的窗口期,西太湖以项目“双进”为牵引,着力引进和培育新能源车辆和动力电池领域的装备、核心零部件企业。今年初,常州硅源新能材料有限公司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此次融资将用于推动公司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与量产。自2020年落地西太湖以来,硅源新能集研发、生产、销售锂离子电池用高端硅碳类负极材料于一体。基于清华大学团队技术,公司具备独立的气固多相悬浮反应器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产业化进度领先,是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强有力竞争者。
作为高成长未来产业之一,氢能及新型储能也正在成为各经济主体角逐的新领域、新赛道。然而,热度背后,行业仍面临氢价高、基础设施薄弱、商业模式尚未闭环等现实问题。如何构建这一前景广阔的清洁能源体系?
为此,西太湖打造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电投制氢装备检测中心、长三角(常州)氢能创新中心等平台,构建完善的产业配套,覆盖研发、测试、孵化全链条,为氢能企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这里只需要专心做产品,其他都不需要操心。”氢田(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文鑫表示,从接洽到落地仅用了1个月,依托全球首创的“鼓泡化学气相沉积法”,公司年内将启动1~2个试点项目,届时将实现日产1吨氢气的生产能力。
自今年初落成以来,长三角(常州)氢能创新中心首批引进7家氢能产业,预计到今年四季度具备研发生产能力。“氢能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长三角(常州)氢能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樊京涛说,中心将以氢电为基,积极拓展能源储能、微电网等新领域,打造能源互联关键引擎,在万亿级氢能赛道中占据先机。
布局处在生命周期前端的未来产业,是一场长跑。园区的未来产业刚刚起步,规模效应还在集聚中,如何支撑高基数上的高速增长?西太湖坚持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协同发力,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高端医疗健康产业为例,作为西太湖重点培育的“1号产业”,26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不断迈向创新进阶之路。不久前,江苏瑞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PrimCell自体细胞采集器,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自体皮肤细胞即时采集产品,即将投入临床应用。
自2021年起,瑞培生科着手攻克组织工程皮肤研发这一产业难题。通过专有技术,从健康皮肤组织中快速分离获取皮肤细胞,获得的自体皮肤细胞无需培养,随即应用于创面,将患者的自体创面作为孵育器,完成皮肤缺损的再生修复。该产品填补了国内创面修复领域即时皮肤细胞分离并完成修复的技术空白。
把握未来产业就是抓住城市未来。万海医疗投资3.9亿元打造新基地,建成后将是全球最大的自动化注射笔生产基地之一;创健建成全省最大合成生物蛋白制造中试平台,每年可完成100~200批次工艺验证;先诺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项目竣工投产,今年产量预计突破600吨;第六元素氧化石墨、石墨烯成功入选2025年江苏省“三首两新”认定中的首批次新材料……这些硕果,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助推西太湖高质量发展。
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的基础上,逐浪未来产业,西太湖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