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动态> 政务要闻> 内容
在常州创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逦紧盯着闪烁的测试台负载显示屏,发电功率数值提升到20.1千瓦,标志着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取得新突破。“市场上比较多见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品以5千瓦的电堆和系统为主,我们跑赢了行业平均研发周期。”刘逦指着正在测试的银色电堆介绍。
高昂的氢储运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是制约当前氢能行业快速发展的痛点。“电堆不仅能‘吃’国标工业氢,还能直接通过甲醇制氢,实现‘即产即用’,彻底绕开储运瓶颈。”刘逦告诉记者。
这场发生在上海交通大学(常州)科技园内的技术突围,正是校地协同创新的生动注脚。作为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第十五批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创氢能源入驻园区4年间,依托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李磊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撑,不仅实现高温质子交换膜材料国产化突破,还能通过甲醇、天然气等间接制氢方式实现氢气的“即产即用”,大幅降低氢气储运成本。目前,企业已申请10项专利,其中8项为发明专利。
“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产业化的企业,今年已经签订了一个船舶项目和一个军工项目,正在进行小批量验证。”刘逦表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科技园给公司搭了条“特快专列”。
这条“特快专列”的轨道,早在2013年就开始铺设。彼时,上海交大与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共建科技园,双方瞄准“高校科研+地方产业”的化学反应。多年深耕,园区先后摘得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等7项平台资质,累计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超200个,其中23个入选“龙城英才计划”,11家上海交大关联企业在此落地生根,企业授权专利突破400项。
科技园的创新生态远不止于单一企业的成长。在工业智能化领域深耕10年的常州孟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长轨迹尤为醒目:从上海交大实验室走出的创业团队,在园区完成首台套设备研发后,2020年获得宁德时代战略投资,如今已是细分领域龙头。
“我们既要当‘红娘’牵线校企,也要做‘保姆’全程护航。”上海交通大学(常州)科技园副总经理刘兰兰指着墙上的服务清单介绍。这份涵盖产学研对接、投融资服务、政策申报等的服务清单,凝结着园区破解成果转化难题的智慧: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周期培育链条,举办“慧创讲堂”“创业英才汇”等活动超200场次,服务企业700余家;促成了20余项交大院所与常州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合作经费规模累计突破2000万元。
“我们将瞄准新兴行业发展方向,深入挖掘交大重点学科的成果储备,在合成生物、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等领域,引进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促进学校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优势的融通共生。”刘兰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