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的河水,随风摇曳的芦苇,漫步在雪堰镇新康村坝头村民小组新整治的河畔,村民孙全兴欣喜地发现,记忆中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又回来了。
今年5月,新康村启动坝头村民小组河道整治。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的问题,村委在沟渠和河塘中试验种植高效去污的景观型植物群落,通过植物生态拦截,实现农田污染的近零排放。新康村村委工作人员吴英介绍,过去,村内不少小微水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污水直排、驳岸坍塌等问题,2018年,村里邀请水利专家设计长效治理方案,采用木桩、草皮生态护坡替代传统水泥硬化;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在河岸铺设生态沟,栽种水生植物吸附氨氮,构建“截污—净化—循环”的生态链。
目前,全村18条小微水体已完成综合整治,累计清理淤泥1.8万立方米,整理驳岸3000余米。整治后的河道氨氮含量下降65%,水体透明度从0.3米提升至0.8米,村民自发组建的“护河队”每日巡查,让“水清、岸绿、景美”从口号变为现实。
水,是江南的魂;稻,是乡野的根。小微水体整治不仅带来了环境改善,更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秋风吹过新康村的千亩稻田,形成一片涌动的稻浪。“稻子正在丰收,我们心里美得很!以前各家各户分散种,现在由村委统一管,产量高了,质量也上去了。”村民吴小娟站在田埂上,算起了“经济账”,“我把6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可以拿租金,自己在村里打工还能挣2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稻田不仅是粮仓,更是风景。”新康村党总支书记钱祊妨指着稻田中新修的木栈道和观景台,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村里结合农事节气推出“插秧节”“丰收宴”等体验活动,吸引城市游客下田打卡。据统计,2024年稻田观光带动农产品销售超1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从“卖粮食”到“卖风景”,新康村的稻田经济走出了一条“接二连三”的融合之路。
按照规划,新康村还将以小微水体和千亩稻田为核心,打造“一轴两带三区”的生态空间格局:沿河建设滨水休闲带,串联起湿地公园、生态钓场等节点;在稻田区布局稻作文化博物馆、自然学校,开发“一粒米的故事”研学课程;结合桃林、鱼塘等资源,推出“春赏花、夏摘果、秋收稻、冬捕鱼”的四季体验产品。“我们要让城里人来了有得玩、住了不想走。”钱祊妨说。
从“水患”到“水美”,从“稻田”到“景点”,新康村的蝶变是武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当城市的车水马龙遇见乡野的稻香蛙鸣,当生态的底色绘就共富的画卷,新康村正以水为媒、以稻为介,书写着新时代江南水乡的振兴传奇。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