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塘镇:以生态为笔,为乡村点睛!

2025-10-22

乡村振兴,有“颜”才是正义。小桥流水人家,鸟语花香入画,漫步牛塘乡村,生态正在完成一场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在这里,一泓清水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一方小园正在实现新的的蝶变,一种文明正在孕育新的共识。当绿美逐渐成为牛塘乡村发展的鲜明底色,属于醉美田园的愿景也在一点点地描摹得更为生动可感。

从“肌理”出发,水美才能景美:位于青云村、全长0.4公里的村级断头浜——上田浜,曾是村民避之不及的黑臭河道。2022年来,牛塘镇以“河岸外源截污-河底内源治理-河水生态修复”的三维治理模式,启动这一小微水体的生态综合治理。通过督导企业雨污分流切断外源污染,实施清淤、河床改良清除内源隐患,再以曝气活水、岸坡美化激活生态修复,至2024年,截污纳管与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昔日“臭得要命”的黑臭河,水质跃升至3级水平。今年以来,更是通过沿岸环境节点的有效提升,让水清岸美成为了这条支浜的新标签。

上田浜的蝶变并非孤例,而是牛塘镇系统治水的缩影。着眼小微水体这一改善河湖水质的关键“毛细血管”,推动水环境治理向“最后五百米”纵深推进,让水美成为乡村振兴的生态基底,这一实践在牛塘大地稳步铺开:2024年,20条小微水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丫河村、漕溪村更将水体治理作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分获市、区级小微水体优秀片区称号。2025年至今,15条小微水体整治任务已完成13条,竹园社区正通过清淤、岸线整治等打造新的优秀片区。从单条河道的“由污到清”,到全域水系的“系统焕新”,牛塘镇用稳扎稳打的务实举措书写着小微水体治理的“高分答卷”,也让水生态肌理形塑着美丽乡村的经脉。

从“盆景”着眼,“家门口”也有好风光:走进卢西村的铭初园,原来的一片荒芜菜地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承载丰富内涵的口袋公园。2000平米的园地里,党建文化长廊讲述着党的光辉历程,健身步道蜿蜒于花草间,色彩缤纷的墙面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废弃空间华丽转身为集教育、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红心”主题公园。这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更是融合精神文化内涵的阵地延伸,让乡村的老百姓既感受到美,又体悟到乐。

近年来,深谙“方寸之地亦有大文章”的牛塘,在全镇积极盘活闲置地块,逐步打造出更多百姓触手可及的“家门口公园”。丫河的“丫河里”、“桥下活力空间”,牛塘一社区的“退役军人主题公园”,……这些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点缀在美丽乡村的各个角落,正成为缝合城乡生态空间、承载文化记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关键针脚。

从“习惯”落脚,厕所革命背后是一场观念的革新:在丫河,配合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提升公厕也成为了一件实实在在的民生工作。为了改变原有公厕设施陈旧、环境不佳的问题,进而满足乡村农旅发展的实际需要,丫河村以强家村小微水体综合治理为契机,以系统性思维打造了全新的旅游公厕。新的公厕中,外立面实现了焕颜,让人眼前一亮,功能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无障碍设施、独立感应式座便器等更加契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一体化整容镜、有序设置的标识标牌等均提升了“如厕体验”。

除了丫河,在牛塘,厕所革命也正在深度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体系,成为折射乡村环境面貌转变的一面镜子,这个过程中,既关乎着对于洁净美观的感受和理解,也关乎着对于文明有序的认知和共识。一方面,依托合理布点和改造提升,稳步推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日常长效精细管理,加大文明行为引导,营造更良好的如厕环境。这一场“厕所革命”,是“小切口”,更是“大文章”。

从大刀阔斧的基础设施改善,到持之以恒的人居环境整治,再到有的放矢的美丽特色提升,从还原生态肌理,到打造特色盆景,再到转变行为理念,在牛塘,生态振兴图景正在实现由点及面、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铺陈。当小微水体连成清澈网络,当口袋公园星布街巷角落,当现代公厕成为文明标配……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宜居画卷方能在这片热土上从容舒展,而这也是牛塘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