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区各办局(公司)行,区各直属单位:
《武进科创企业集成服务“一件事”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进科创企业集成服务“一件事”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武进区委、区政府关于优化全区营商环境、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决策部署,推动建立健全科创企业孵化成长机制,提升科创企业全过程招、推、服效能,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能力,建立政务服务新模式,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针对近三年新招引的科技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本方案。
一、科技金融赋能——帮助企业“找钱”,有效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
1.鼓励创投基金投资。遵循“政府引导、规范管理、鼓励创新、市场运作”原则,由国有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龙头企业共同参与设立专业子基金,打造覆盖科创项目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用好产业基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科创企业培育扶持更多具有“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的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牵头单位:区政府办(金融),责任单位:国经集团)
2.支持金融机构融资。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构建投资、贷款、保险联动服务机制,打通股权投资、银行贷款与保险保障之间的壁垒,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加大“领航保”系列推进力度,推广“创新贷”“武科贷”“人才贷”等专项融资产品,扩大“双创券”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科创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助力科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支持其研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以及扩展市场。(牵头单位:区政府办(金融)、区科技局、区人社局)
3.落实政策资金扶持。强化政策资金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组织部(人才办)、科技、工信、财政、人社等各部门将制定的资金扶持政策及时上传常州“政企通”平台,积极推广平台应用,不断增强平台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政策的覆盖面,推动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实现政策资金“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快享快办”。(牵头单位:区数据局、区财政局、各相关单位)
4.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的深度融合,引导基金携手产业龙头企业等,搭建对接平台,推动资本与产业深度融合,基金与项目精准匹配,让社会资本持续投向科创企业,助推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区工信局,责任单位:国经集团)
二、高端人才赋能——帮助企业“找人”,有效解决科创企业技术人才需求
1.完善中介服务。支持鼓励优质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推动专业科技服务行业良性发展。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白名单”,对中介服务机构建档管理,推动中介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牵头单位:区人社局、区市监局、区科技局)
2.精准产学研合作。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立企业急需“卡脖子”技术和高校在研“撒手锏”技术对接机制,支持校企联合开展面向市场的应用性攻关,形成产教融合良性循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我区“95X”产业体系战略部署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加大源头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供给。常态化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和“校企同行”等系列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双方顺畅对接。(牵头单位:区科技局)
3.开展科创营培训。每年遴选一批产业方向优、发展前景好的科创企业负责人,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分类分批开展订单式、小班化培训。通过对科创型企业战略、市场、资本、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的全方位培育,发现并培养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科创型企业家,投资并赋能一批科创种子项目和准独角兽企业,助力“硬核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区政府办(金融)、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国经集团)
4.加强关键人才引育。根据科创企业人才需求总量、结构、区域等多维度绘制人才规划矩阵与人才分布热力图。立足“顶层策划、系统谋划、多元培育、供需匹配”原则,全力支持重点科创人才(团队)项目、加大科创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力度、“订单式”培养科创技术(能)人才、集聚科创青年后备人才、激发科创企业用才活力、创新人才评价模式、完善产业人才激励政策、加强科创人才对外交流合作。开辟关键紧缺人才引进与人才评价的绿色通道,建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区科技局、区人社局)
三、应用场景赋能——帮助企业“找市场”,有效解决科创企业创新产品推广问题
1.精准发力,建立上下游需求对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聚焦前沿技术,重点围绕“我是谁、想见谁”“我有啥、你缺啥”,精准定位科创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坐标和功能,链接未来产业上下游,不断挖掘场景应用创新,全力促成创新产业链供给与需求、细分和集成、配套和终端的协同合作,推动“应用场景”转变为“科创盛景”,实现信息对称、沟通顺畅、匹配精准、实效显著,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赋能和产业生态集聚,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区工信局)
2.协同发力,落实上游供应链配套。引导大企业向科创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专利布局、绿色发展等方面推动科创企业加强创新合作。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建设、平台打造,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科创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延链补链固链强链。(牵头单位:区工信局)
3.持续发力,拓展下游应用端市场。探索“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政府支持”新模式,根据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落地应用方面的迫切需求,发布重点场景项目清单,为科创企业的新技术提供应用空间,推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商业价值的示范项目,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充分结合的经济工作推进机制;发挥与友好城市经贸交流作用和科创飞地“据点”效应,以“品牌出区、出市、出省、出海”等形式走出去、拓市场,帮助企业拿订单、拓渠道,打通企业上下游“最后一公里”,为科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落地,鼓励科技型企业参与省级新产品新技术推广,鼓励科创企业参与各级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为创新产品首张订单提供保险补贴。(牵头单位:区工信局)
四、科创服务赋能——帮助企业“找服务”,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生产生活等全方位需求
1.精细化做优生活服务。推动人才认定、住房安居、子女就学、配偶随迁、医疗保障、创新创业、居留落户、资金补助等事项“一站式”服务,完善海外人才支持保障,加强国际化人才服务,做好出入便利、创新配套支持等。为科创企业提供主体招工、员工培训、社保办理、职称评聘、劳动纠纷解决、办理退休等服务集成优化。(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
2.规范化完善法治服务。积极探索“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模式,集成政府相关涉法服务职能,拓展公证、仲裁、法律援助、涉企矛盾纠纷化解等服务,进一步加强高频涉法风险的行政指导和法律服务。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推动知识产权贯标全覆盖。充分利用中国(常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政策优势,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牵头单位:区司法局,区市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
3.常态化开展走访回访。进一步健全“大走访”“常回访”机制,确保每年走访服务对象30%以上。建立健全科创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配套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诉求,推动为科创企业解决难题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实现问题“收集-转办-办理-反馈-回访-销号”全流程闭环、全过程跟踪。(牵头单位: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
4.长效化落实“亲清”机制。持续深化干部作风整顿,找准制约优化营商环境的堵点痛点难点,完善联动机制,深化源头治理,形成监督合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平台的渠道对接、信息共享,确保损害营商环境的违纪违规违法问题得到发现和处理,科创企业合理诉求解决、回应到位。(牵头单位:区纪委监委、区数据局)
5.责任化推行领衔服务。对企业提出的重大疑难诉求,实行提级,由区领导组织协调解决。如企业诉求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彻底帮助解决,由各职能部门的分管区领导靠前指挥,牵头协调解决;涉及到多个部门合力解决的企业诉求,由区数据局牵头,直接提请区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协调解决。(责任单位:各相关单位,相关区领导)
五、切实强化组织保障
1.建立“一站式”运行机制。在区数据局设立科创企业集成服务工作站,在武高新、西太湖设分站,主要负责科创企业在注册登记、生产经营、项目申报、政策解读等方面的信息咨询和指导对接。工作站实行“专人接待、分类联办、限时办结”运行模式,建立服务需求感知、前后台业务衔接、跨部门业务协同、服务跟踪评价机制,确保企业服务顺畅、高效。
2.强化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机制。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一企来”服务平台,为科创企业集中提供政策咨询、政策兑现、审批服务、诉求回应等线上服务,推动涉企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相互融合。
3.完善政企沟通交流机制。依托科创企业集成服务工作站,畅通堵点问题直达反馈通道,在涉企政策、规划制定等方面充分征询企业意见建议,最大限度发挥企业家作用。落实领导干部定点联系科创企业机制,常态化开展调研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4.构建问题闭环解决机制。建立问题受理、转办、办理、反馈、办结等全流程闭环模式。加强对问题诉求数据分析研究,将与科创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频服务打造成为“好用”“易用”的精品服务,实现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带动破解一类问题、优化一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