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人事信息> 人才动态> 内容
今年以来,武进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统筹协调、聚合优势资源、强化要素支撑、优化全程服务,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服务链、政策链六链贯通,推动人才工作实现量质齐升。1-6月,全区引进各类人才1.39万人,其中硕博士人才559人,引进“龙城英才计划”优质创业类项目38个,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人才链精准嫁接产业链
武进区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合成生物等五大产业“新名片”,打造“赛事引才+产学研赋能”双轮驱动模式。上半年,新质生产力“智”汇常州创新创业邀请赛先后走进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吸引200余个项目参赛,其中18个优质项目成功落户。同时,创新推出“引才合伙人”“技术转移官”机制,聘请“引才合伙人”10名,“技术转移官”16名,进一步链接各方社会力量助力人才招引。
面对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组织重点企业发布“揭榜挂帅”需求,吸引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参与攻坚。武进区人才科创长廊联盟(成都片区)正式成立,并与四川大学成立校地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同频共振。
今年4月,我区承办了国家级品牌活动“海创龙城 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系列活动。200余位海归人才、创业导师与企业代表深度对接,18个项目现场路演,5个达成合作意向。1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创业导师,按智能制造、新能源、合成生物三大领域分组坐镇,针对技术研发、投融资、企业管理等问题,为我区重点企业进行“专家门诊”,并实地走访企业,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核心环节,开展“一对一”深度辅导。
创新链深度激活生态链
以创新链为纽带,深度激活人才生态链建设,武进区已经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今年以来,武进区结合“95X”产业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深入实施“武进英才计划”,坚持“外引”和“内培”双轨并进、双向发力,对标省“双创”创业项目评选标准,持续提升项目遴选精准度,严密组织第28批“龙城英才计划”领军人才创业项目评审,引进优质领军人才创业项目38个。评审专家金雨茂物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表示,这次评审的人才项目和武进的产业契合度非常高,有助于武进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能为武进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很大能量。据了解,“龙城英才计划”自2011年启动以来,全区已累计引进领军人才创业项目1630个,人才企业年销售达500亿元。
博士后工作站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武进区得到了大力发展。武进区今年新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申报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家,设站单位招收博士后7人,完成招收目标140%,发布设站单位岗位需求40个。截至目前,全区设有15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含区域站1家,下设4家分站),18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2家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总计45家博士后设站单位,在站博士后人才71名,全市领先。
服务链高效贯通政策链
今年以来,武进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定位,通过优化政策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强化资金支持,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政策供给方面,升级“武进英才计划”政策体系,重点打造“一行业领域一人才政策”特色模式,针对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创新实施“非申即享”服务机制,累计发放生活补贴资助3220万元,惠及人才7.4万人次;高效审核高层次人才资助申报材料300余份;扎实推进“博士后腾飞专项行动”,为14家设站单位落实建站奖励、科研资助等资金579万元;通过走访43家领军人才企业,精准拨付各类扶持资金1415万元,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在服务优化方面,以建设长三角青年发展友好型示范城区为契机,全面落实武进英才“荣誉工程”三十条服务举措;注重人才招引主体培养,组织全区55位人才工作者赴杭州开展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联合区委人才办、工信局,依托智联招聘平台资源,组织全区100余家重点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创人才企业HR,开展“智汇武进 效能焕新”人才共享课堂活动,助力企业把握人才政策新机遇,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新路径;精心策划组织“武进英才杯”迎春联谊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覆盖人才180余名;持续完善人才金融支持体系,新增“人才贷”授信3000万元,累计授信规模达7.2亿元,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武进区将继续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方法,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当好人才发展的“铺路人”与“护航者”,推动武进区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以人才之力持续激活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