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三农服务> 内容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综合防控技术建议】
造血器官坏死病是由鲤疱疹病毒II型(CyHV-2)感染引发的二类动物疫病,主要危害鲫、金鱼及其杂交品种。该病流行温度15℃~33℃,水温22℃~28℃最为严重,典型症状表现为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鳃丝发红、鳃出血、内脏器官充血等。该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近期武进个别地区监测到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发病案例,该病毒可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为保证全区生产稳定,特制定本病害防治技术指引,供参考。
一、临床初步判断
患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的鲫体色发黑,于下风口处缓慢游动。病鱼体表以广泛性充血或出血为主要症状,尤其以鳃盖部、下颌部、前胸部和腹部最为严重。患病鱼鳃丝肿胀,鲜红色,黏液较少,患病濒死鲫鳃血管易破裂而出血。捞出水面后,因跳跃导致鳃血管破裂而大出血,表现出一种“鳃出血”症状。病鱼解剖后可见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并有程度不一的出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
二、防控策略
目前对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相关的免疫研究相对较少,也尚未筛选出有效的治疗药物,有针对性的疫苗尚未商品化。因此,从预防角度出发,维护好养殖动物良好的机体免疫抗病力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防控措施如下。
(一)加强亲鱼、鱼苗、鱼种的检疫。鲤疱疹病毒Ⅱ型具有潜伏感染的特性,成鱼、鱼苗、鱼卵均可感染。及时对引进的亲鱼和苗种进行病毒检测,可有效预防苗种带毒,从源头控制病毒的感染与传播;鱼苗繁育与鱼种培育场应定期对亲鱼进行检疫,杜绝亲鱼带毒繁殖。在购买鲫鱼鱼种与投放鱼种时,应询问苗种产地发病历史或进行病毒检测,避免投放携带病毒的鲫鱼苗种。
(二)提高鱼体免疫力。应用免疫刺激代谢改良保健技术,在鲫鱼饲料中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制剂以及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可明显提高鱼体细胞免疫活性,改善鱼体内代谢环境,提高鱼体健康水平和抗感染能力。
(三)水质调控与科学投喂,改善养殖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消除或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保持水环境稳定,减少鱼体应激,对于预防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以及底质改良剂和水质调节剂,可有效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应保持池塘一定的水深,增加水体的自循环和外循环。在鲫鱼整个养殖过程中,特别是疾病高发季节,遵循科学投喂的原则,切忌过度投喂,避免高温条件下长时间投喂,以确保鱼体内代谢健康。
(四)使用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提前预防。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防治天然植物抗病毒药物除了对病毒复制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以外,还能调节鱼体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病原生物感染的抵抗力,而且对鱼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有研究表明穿心莲具有较好的抗Ⅱ型鲤疱疹病毒效果,黄芪与板蓝根抗病毒效果稍强。可将其超微粉碎后拌饵料投喂,在发病季节前进行预防,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进行治疗。如采用板蓝根、蒲公英、茵陈、穿心莲等,每千克饲料各用3-5克,加5倍水煎开后取汁,拌料投喂,1天2次,连用7-15天。
(五)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药物毒副作用。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暴发时,切忌滥用药,滥用药可能导致死亡数量急剧上升。碘制剂是杀灭病毒较为有效的药物,刺激性小,对养殖环境、水体以及鱼体影响较小。碘制剂包括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氨基酸碘等,使用浓度为0.3-0.5毫升/立方,在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暴发期间,可以连续泼洒2-3次,隔天泼洒1次。
(六)控制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并发性疾病,减少应激性刺激。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发生常与细菌病原、寄生虫病原感染有关,由于治疗鲫造血器官坏死症的养殖生产实践中常出现在使用抗生素或杀寄生虫药物后鲫鱼死亡量急剧上升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改变过去用药习惯,通过监测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外病原体的数量,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消毒剂或者杀虫药物。尽量减少养殖过程中的用药量与用药次数,避免药物对养殖鱼类的刺激。
(七)采用“休克”疗法。根据病毒病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在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暴发时,采取“不换水、不投喂、不用药”等“三不”原则,避免给患病鲫鱼造成进一步的应激压力,从而让患病鲫鱼自身建立抗病毒状态,达到缓解疾病进程的目的。在患病期间采取不换水、不泼洒外用药物、不内服抗生素、减少饲料投喂量至正常量的50%~70%,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病情可以得到较为迅速的缓解,死亡量下降明显或维持在不增长的水平。控制投喂量,可采取减料或停料,投喂量不得高于7-8成饱,避免高温时段(午间)投喂;调整投喂方式,采用“少量多餐制”,单次投喂量控制在1-2小时内摄食完毕;应对恶劣天气,遇大风、暴雨、急剧降温等天气,提前1天停食,并全池泼洒抗应激、稳水药物。
(八)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对所有因患造血器官坏死症而死亡的鲫鱼应采用深埋、集中消毒、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病原进一步传播。对所有涉及疫病池塘水体、患病鱼体的操作工具应采用高浓度高锰酸钾、碘制剂消毒处理,切忌将患病池塘水体排入进水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