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重点领域> 三农服务> 内容
【2025年水稻穗期病虫防治技术意见】
当前大面积水稻即将破口抽穗,水稻病虫防治进入最重要阶段。今年水稻穗期病虫发生形势依然严峻:气象预报,9月上旬多阴雨天气,适逢水稻大面积破口抽穗,天气条件利于穗颈瘟、稻曲病等穗部病害流行;“两迁”害虫褐飞虱迁入早,目前田间具有一定发生基数,4代稻纵卷叶螟8月中旬起进入蛾高峰期;水稻纹枯病发生极不平衡,早栽田、老病区发生较重。水稻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全年水稻病虫防治的决胜阶段,各级要充分认识开展水稻穗期病虫总体防治的重要性,克服麻痹和侥幸思想,高度重视,严防死守,千方百计打赢水稻穗期病虫防治硬仗,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一、当前主要病虫发生情况
(一)六(4)代纵卷叶螟:前黄赶蛾监测,8月23-25日出现一个高峰期,高峰日8月23日(70头/亩)。智能测报灯监测,8月17日起灯下出现成虫高峰,高峰日8月24日(43头/灯)。智能性诱监测,8月21日起出现成虫高峰,高峰日8月25日(18.3头/台)。8月25日系统田调查,平均百穴虫量33.3头,平均百穴卵量299.7粒(前期卵为主),百穴虫卵合计333头·粒,平均卷叶率5.25%。8月22-25日全区调查18块机插稻田,平均百穴虫量57.4(0-199.9)头,中低龄为主,平均百穴卵量40.7(0-233.3)粒,前期为主,百穴虫卵合计98.1(0-432.2)头·粒,平均卷叶率1.6(0-6.3)%,田块达标率27.8%。
(二)稻飞虱:
1.褐飞虱:8月25日系统田调查,平均百穴虫量12头,均为3龄若虫。8月22-25日全区调查25块机插稻田,平均百穴虫量3.6(0-36)头,其中成虫0.2(0-5)头,若虫3.4(0-36)头。
2.白背飞虱:8月25日系统田调查,平均百穴虫量20头,均为中高龄若虫。8月22-25日全区调查25块机插稻田,平均百穴虫量2.9(0-16)头,其中成虫0.4(0-5)头,若虫2.5(0-16)头。
3.灰飞虱:8月25日系统田调查,平均百穴虫量278头,其中成虫12头,若虫266头。8月22-25日全区调查25块机插稻田,平均百穴虫量152.8(0-952)头,其中成虫8.8(0-36)头,若虫150(0-920)头。
(三)穗颈瘟和稻曲病:秸秆还田后,田间菌源充足;大面积水稻主栽品种为南粳系列、软玉等,普遍对穗颈瘟抗性不强;据气象预报,9月上旬多阴雨天气,有利于水稻穗部病害流行。穗颈瘟、稻曲病对水稻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务必要重视防治。
(四)水稻纹枯病:8月25日系统田调查,平均病穴率7%,平均病指3.2。8月22-25日全区调查25块机插稻田,平均病穴率17.1(0-80)%,平均病指3.4(0-16),田块达标率44%(病穴率大于10%)。田间纹枯病发生极不平衡,早栽田、老病区病穗率和病指较高。
(五)二化螟:智能灯诱监测,8月22-23日出现成虫高峰,高峰日8月21日(4头/灯),智能性诱监测,8月21-23日出现成虫高峰,高峰日8月21日(9头/台)。预测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在8月底至9月初,在二化螟幼虫孵化高峰期防治,可有效减轻水稻后期白穗危害。
二、防治技术意见
(一)防治策略:主攻六(4)代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和纹枯病,兼治其它病虫。
(二)防治对象:全部水稻田。
(三)防治时间:掌握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突击用第一次药,大面积防治时间集中在8月28日-9月5日,第一次药后7-10天视天气情况全面用好第二次药。
(四))防治药种:
第一次防治亩用40%甲氧·茚虫威悬浮剂(商品名:加美)15克+5%甲维盐悬浮剂(商品名:中南9708)20克+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商品名:艾雅乐)5克+30%三环·氟环唑悬浮剂(商品名:稻清闲)80克+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商品名:多来福)20克+叶面肥2包;
第二次防治亩用11.6%甲维·氯虫苯悬浮剂(商品名:摇击)20克+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商品名:佰靓珑)16克+75%氟环·肟菌酯水分散粒(商品名:农信博盈)剂10克+6%春雷霉素水剂(商品名:农福美)40克+叶面肥2包。以上配方,每亩兑水量30公斤小机喷细雾或每亩兑水4公斤无人机飞防。
三、防治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确保穗期病虫防治到位率和准确率。当前部分早栽田块和早熟品种正陆续进入水稻破口抽穗期,病虫防治刻不容缓,各级要统一思想认识,灵活运用多种宣传手段,迅速发动,及时地传递病虫防治信息,确保水稻穗期病虫防治准确有序地开展。
(二)坚持统一药种配方,确保穗期病虫防效。做到不篡改药种配方,不使用低含量药剂,不使用高毒和违禁农药。
(三)保证配足水量,确保防治质量。强化科学用药,确保穗期病虫防治精准率。结合重大病虫发生情况,打准水稻破口抽穗期,早破口早用药,严禁防治时间上的拖拉和随意性;穗期防治既有叶面病虫,也有基部病虫,喷药时一定要配足水量,上下喷雾均匀,做到治前上水,药后保水3-5天,确保防治效果。坚决杜绝一亩田一桶水的防治陋习。用药时应密切关注天情,抢抓晴好天气,避开降雨时段用药,药后4小时内遇到中等以上降雨,应立即进行补治。
(四)强化安全用药,保护生态环境。继续提倡起早带晚趁露(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喷药,避开高温时段用药,做好人体保护;用药后田水和桶内残留药液坚决不能排入河塘,农药包装物要及时带离农田,避免发生水生动物中毒事故,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