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武进区美丽乡村建设 >> 群策群力 >>  

文明村“1+1”碰撞,擦出发展新“稻”路

2024-07-30

“抱团发展”工作是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一株株秧苗,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里,放眼望去,一层淡淡的新绿随风摇曳,长势喜人。洛阳镇的两个文明村在镇“强村公司”的助力下,因地制宜探索“村村抱团发展”模式,有效破解农村边角地整治难题,扎实推动农村边角地变成“小粮仓”,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共筑粮食安全坚实根基,共铺乡村振兴新“稻”路。

岑村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从2018年开始,该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采取组建村农地股份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的形式,将村民手中闲置的边角地流转下来集中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让全村650亩“粮田”一下变成了“良田”,连年亩均产量达650公斤以上。“这几年,我们不仅添置了收割机、洒农药的无人机、旋耕机以及播种施肥一体机一体专业的种植设备,还建成稻谷烘干中心、大米加工车间于一体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从土地流转、水稻种植加工到品牌塑造到销售的全链条布局。”岑村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仕彪说,为将“一体化促共富”进行到底,岑村村在农忙节点雇用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每当新米上市,村委还直接以福利形式将大米送到每家每户。看着一袋袋品质“岑村大米”,村里老百姓一脸自豪。

2022年荣获“常州市文明村”以来,马鞍村紧紧围绕“一区域一特色、一产业一品牌”做文章,依托“老沈工作室”调解品牌,全力为老百姓普及合作社的有关法律法规,讲解果农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风险防控等法律常识,鼓励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搭上致富快车。其中,位于村内的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常洛果品专业合作社有的放矢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地乃至周边果品市场的龙头型合作社,先后带动全村及周边村800多农户、2000多亩田地实施科学规范种植,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了,很多村民不愿意花气力在边角地种水稻,认为种了没有效益。”马鞍村党总支书记直言,为了盘活这些以前产量低、易抛荒的地块,该村巧妙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邓家头、前尖岸等村民小组村民手中的50亩细碎化“小块田”流转下来,通过土地整理、化零为整,变成成方连片的大块田,并全部发包给岑村农业有限公司用于优质水稻种植,一举实现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生产,为水稻丰收增产增添“底气”。“岑村村是标杆村、明星村,也是我们一直学习的榜样。这次通过发包,我们村民每亩地可直接收益800元。今后,马鞍还将按照资源互补的总基调,探索推行‘村村联营、共富共赢’的发展模式,用活用好共同缔造方法,再把30亩边角地等‘沉睡资源’变为‘致富钥匙’,让村民‘足不出村’获得‘地租+劳务’的双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