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湾风景秀美
秋日武进,远山河湖交织,鸟语花香环绕,蜿蜒曲折的水系和鳞次栉比的民居,形成这座城市独特的肌理。举目远望,水天一色,宛如诗画,是明媚的“天空蓝”;放眼四顾,远山如黛,绿树成荫,是宜人的“生态绿”,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我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武进实践,不断提升河湖保护的力度、污染防治的强度、人居环境的美度与绿色转型的速度,全区绿色发展底色愈加鲜亮,转型发展活力愈加迸发,不断取得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全面开创生态“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新局面。
两大湖泊精准治理有力有效
秋意渐浓,层林尽染。来到雪堰镇的太湖岸线,静谧的湖光山色让人流连其中。
今年以来,我区坚决扛起上游“硬担当”,将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作为全区生态治理“一号工程”持续推进。从根上治、从源头控,由水到岸筑牢生态屏障,武进,下足了功夫。
从涉磷企业专项整治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从全面开展污水管网建设及老旧管网排查修复到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从深入推进溯源整治再到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武进通过打出一套“组合拳”,交出了一份太湖治理的清澈答卷。“把治理重心从‘湖体’向‘上游’延伸,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区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武进生态环境局局长于乐介绍,全区累计将实施太湖治理工程项目73个,截至目前完工35个,已完成投资54.95亿元。根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太湖湖心区继续保持在Ⅲ类标准。
而地处太湖上游的滆湖,则通过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悄悄发生蜕变。近年来,武进对滆湖湖体、近岸带和周边陆域统一规划实施,涉及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内容包含滆湖生态清淤、退圩还湖、水生态修复等。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265万平方米生机勃勃的“水下森林”。
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9月,全区17个国省考断面中优Ⅲ类水质断面有15个,占比88.2%;滆湖4条入湖河流总磷均达Ⅱ类,滆湖水体总磷浓度同比下降32.0%,首次实现从Ⅴ类到Ⅳ类的跨越式提升;截至10月22日,全区PM2.5浓度为30.0微克/立方米,列全市第二;优良天数比率为75.5%,同比改善0.8%。
一组数据,亮出了我区前三季度的生态保护硬核成绩单。
今年,我区共排定重点治气工程159项,截至目前已完成158项,完成率99.4%。同时大力推进支流支浜整治,将市定21条支浜作为重点,兼顾年初排定的50条支浜,坚持标本兼治,实现水质稳定达标。在武进生态环境局的牵头推进下,积极开展涉磷行业排查整治,全区1328家涉磷企业均已提交“一企一策”整治方案并完成区级现场验收。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持续严抓大气整治工程项目,紧盯玻璃钢、铸造等行业整治进度和成效,全力推进重点板块综合治理进度。同步强化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双减双控’,继续落实重点大户深度精准友好减排,深挖减排潜力,拓宽减排领域。”于乐表示,除了要继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外,还要做好“水文章”,抓实溯源分析,系统梳理干流河段和一、二级支浜污染现状,划定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放控制区,精准开展综合整治。同时,继续强化支浜水质提升,加快推进“一浜一策”整治方案实施,将支浜整治由“治表、应急”向“科学、系统”转变,努力实现上游关联骨干河流一级支浜全面消劣的水质目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
8月,滆湖迎来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水凤凰”——水雉;9月,褐翅燕鸥;10月,斑嘴鸭、普通翠鸟……
在武进,各种野生鸟类接踵而来,共同演绎一场生机勃勃的生态盛会。
在滆湖塔下片区,武进生态环境局共布设了4个鸟类监测点位,通过无源遥测机器人、AI摄像头等监测设备,和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建立的智能化的“鸟类识别”系统,为鸟类的科学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全方位的数据资源。
从去年9月至今年7月,经过AI监测,滆湖湿地公园共记录到鸟类47种,隶属于13目26科,鸟类总数高达1176只。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占比达到了监测物种数的9%。而从居留型来看,留鸟有28种,占监测物种数的60%。白骨顶、八哥、白鹭、喜鹊、白头鹎、珠颈斑鸠、山斑鸠、丝光椋鸟……这些鸟类也已成为滆湖常客。
更令人惊喜的是,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示物种名录(第一批)》,滆湖塔下片区已发现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为黑翅鸢、鹗、红隼和水雉,它们也是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
不断发现珍稀鸟类的“小惊喜”,成为我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最生动的注解。
美丽武进建设成色更足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城乡,当幸福河道旁的生态步道迎来第一批晨练的人,当流水潺潺、草木繁茂的“口袋公园”成为新晋打卡地……武进人民的生态“幸福感”正与日俱增。
下阶段,在继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同时,我区将继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强化数字孪生滆湖、污染源综合监控、热点网格监控等多平台科技监管手段,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丰富治理手段,加快打造“一张网”生态数据平台,形成天地水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同时,继续提升产业结构含“新”量,以“95X”产业体系为重点,不断做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地标,促进机器人、集成电路、医疗健康、碳材料产业快速壮大,巩固氢能、储能、合成生物产业先发优势,加快形成更多绿色生产力,引领全区发展向绿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