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医者参与见证基层医疗事业蝶变

2024-11-28

11月18日,市卫健委发文公布2024年常州市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相关功能中心建成单位名单,我区雪堰镇中心卫生院、武进第四人民医院(湟里镇卫生院)的口腔(五官)诊疗中心,武进第五人民医院(前黄镇卫生院)、武进第六人民医院(洛阳镇卫生院)的妇女儿童诊疗中心,武进第六人民医院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成功入围。随着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各相关功能中心的相继建成和投用,基层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更加可及。

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的参与者,武进六院儿科主任陆红华为医院妇女儿童诊疗中心的建设不遗余力。陆红华在基层儿科岗位上坚守了近30年,经历了该院儿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着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迁。

作为儿科医生 她始终以患儿为中心

自1995年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起,陆红华便立下了誓言:“成为一名能够拯救更多病人的医生。”她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技术,赢得了洛阳及周边地区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与好评。

6岁的瑶瑶在家食用猕猴桃后,突然出现声音嘶哑、无法吞咽、胸闷、呼吸困难、呼之不应等症状。她的父亲急忙带她前往武进六院儿科就诊。陆红华诊断患儿为“猕猴桃所致过敏性休克”,迅速给予吸氧、肾上腺素、甲强龙和非那根等治疗措施,同时耐心向瑶瑶父亲解释病情并安抚其情绪。通过及时救治,瑶瑶的过敏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红疹也逐渐消退。在沟通中得知,瑶瑶平时易发急性荨麻疹,因此陆红华建议其进行过敏原筛查以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满怀感激的瑶瑶父亲特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陆红华始终将患儿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她认为,治愈患儿实则治愈家属,家属的认知与配合对孩子整个诊疗过程至关重要。每当接诊新的患儿时,陆红华都会与家长展开真诚而详细的交流,确保每位家长都能充分了解孩子的病情,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就医环境。

作为儿科主任 她推动儿科从无到强

1998年,陆红华作为武进六院引进的第一位儿科医生,开启了该院儿科诊疗工作。她始终秉持着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的理念,苦练过硬基本功。1999年,她前往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儿科进修学习;2000年,她成功考取了东南大学成人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她将学到的医学知识付诸实践,于2016年首次带领儿科团队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在当地获得较大的反响。

深谙“学海无涯”的她未沉迷现状,又参加了省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班;先后取得了三级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小儿推拿保健师(高级)证书;前往常州市儿童医院进修学习。

作为科室负责人,陆红华不仅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在科室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她依旧克服重重困难,选派医生与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在她的带领下,儿科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接诊量逐年上升,年门诊量最高时达到4万余人次。2015年,儿科住院病房开设,迄今年均收治住院病人700余人次。儿科服务范围也从洛阳镇辐射至周边无锡市洛社镇、阳山镇等10余个乡镇。儿科于2018年11月被评为常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2024年4月荣获常州市基层重点特色科室的称号。

作为参与者 她力推妇女儿童诊疗中心建设

武进六院于2021年获评江苏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建成单位后,多管齐下,推进相关功能中心建设,2022年建成中医诊疗中心,2023年建成消化内镜诊疗中心,今年以来,着力打造妇女儿童诊疗中心、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管理中心。陆红华积极响应医院号召,带领科室力推妇女儿童诊疗中心的建设。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积极协调三级医院专家来院坐诊,引入更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

“诊疗中心建设是一个抓手,更重要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疾病能够在当地医院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我感到十分欣慰。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服务流程,进一步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陆红华话语中充满了对儿科事业无限的热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从诊治基础疾病到常见病多发病,再到部分疑难复杂疾病,陆红华近30年来的成长和发展经历,也是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无数陆红华们以医为梦,扎根基层,辛勤耕耘,才有了如今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展望未来,通过全体医护人员的持续努力,必将会有更多人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