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芬芳”系列报道(八)

2024-08-21

武进区运村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于太滆运河之畔,始建于1911年,原名时新学堂。漫漫百年历程,几经风雨,数易校址,至1992年9月新校落成于太滆运河北畔的文教路。校园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处处洋溢生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坚持德育先导、科研驱动、质量立校、文化育人,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

立足办学理念 打造“适性课堂”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适合即最好”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着力开发校本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打造“适性课堂”, 以“适性而教,适兴而学”为核心,引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适趣情境、适宜任务、适切方式、适时反馈、适度拓展”为行为导向,形成以“情境、任务、方式、反馈、拓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流程,实施“适性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了运村实验学校“适性课堂”的“四环七步”教学模式和“适性课堂”评价体系,创生了“适性课堂”育人理念,为教学深度改革提供了路径。学校既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空间,也为学生“自我实现”提供了舞台,让学生实现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依托项目研究 振兴乡村教学

学校加入振兴乡村教育共同体后,利用乡村优势,开辟百草园实验基地,积极开展“打造课本百草园,开辟乡村新体验”项目的实践研究,在省项目专家引领下,引导教师有效结合教材,把课堂实景还给学生。在百草园实验基地,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劳动,还能在浓浓的课堂乡土气息中不断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桥捻纸”引入校园,设立非遗捻纸工作坊。把民俗文化融进百草园,触发学生“捻”出心中的田园情。工作坊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审美能力,每一次开展的活动,都有鲜明的主题。成员们精雕细捻,结合社会热点、结合学校的发展来创作出有创意、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力求把每一件作品都创作成为“运实名片”。工作坊学员们创作的作品在学校及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曾两次参加教育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现场展示会,“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华网等也多次对他们的活动进行宣传,工作坊指导老师周敏被评为武进区第七批非遗传承人。

凭借公益平台 赋能家长教师

区教育局精心打造的“吾有优学心家园”平台在2022年10月上线,是常州市首个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平台,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是福音。运村实验学校抢占先机,率先行动起来:对班主任进行培训,让班主任学习并体验“心家园”的内容和精髓;将“心家园”学习纳入班主任考核的范畴,每月将各班家长的学习情况进行公布,也将此作为期末评选学习型家长的重要依据;鼓励班主任坚持向家长群推送优质课程,激发家长学习的积极性。

近两年来,家长“心家园”学习积分高的已经达到15000多分。学校家长还对“心家园”提出了正向评价和后续发展的意见、建议。学校薛亚萍老师领衔的名班主任工作室是“心家园”七大板块的版主之一,已提供几十个教育短视频。学校获得武进区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家庭教育先进学校、“双促”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2024年6月,学校还鼓励家长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并编著了《心家园·新家园——家庭育儿案例与实践思考汇编》校本读本,将平台学习提升了一个高度。截至目前,家长撰写的文章已有5篇被武进教育吾老师来信栏目录用。

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使命,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运村实验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探索创新路径,走出了一条有质量、有特色、有文化的乡村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