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实验小学 吴小燕
一【情景再现】
一次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正在埋头认真写着当天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开始教室里很安静,可没过五分钟,只听见小林同学尖利的嗓音回荡在教室的每个角落:“为什么他们有免作业券,我没有呢?我也捐了书了呀!哼!”我抬起头,看向他,这个全班个子最小,却也是个性最强的小男孩,看着他噘起的小嘴,高昂的脑袋,一副受了不公平对待的模样,又带着“今天你必须给我个说法!”的倔强,我真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事情缘于上个周五大扫除时,我发现班级图书角的部分书籍过于陈旧,于是呼吁全班同学捐出家里的闲置书籍来丰富班里的书架。第二天早上,就有十几个同学带来了自己喜爱的,或者已经阅读完的书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为了奖励他们带了个好头,我决定给这些孩子一个奖励——一张免作业券(可以免抄写作业一遍)。拿到这个意外惊喜的同学无不欢喜雀跃,眉开眼笑,其他同学也纷纷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
二【唇枪舌剑】
于是,第二天的早晨,又有部分同学带来了书籍丰富了图书角的藏书,其中包括小林。但是我没有再发奖励,这些同学,除了小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也许这些孩子也像小林一样,有同样的困惑和不解:“为什么老师不发给我们免作业券作为奖励呢?”
显然没料到,这孩子敢如此大胆地质疑老师!像小林这样开口问老师要奖励的孩子,他真是头一个!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一个常见的教育问题,在有的孩子看来,付出就一定要有回报!他给班级捐了书,要奖励;为家里大人做了家务劳动,要报酬;为班级打扫了卫生,要表扬……一次两次是对孩子良好习惯的肯定、良好品行的鼓励,可是长此以往,也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惯性思维:没有好处的事情,我凭什么要干!要我干就要给报酬!这是多么可怕的思维定势啊!在这种价值观引导下的孩子长大后,多半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也许会整天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锱铢必较,活在斤斤计较的阴影下,势必工作处处碰壁,生活困难重重,何来快乐可言呢?想到这儿,我决定以这件事为契机,和孩子们好好聊聊“奉献or索取”这个话题。
看着全班同学或期待、或不解的目光,我微笑着,和他们有了如下意味深长的一段对话:
“孩子们,古语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为班级带来书籍,是为了充实图书角,使大家在课余时间有更多的有益书籍可以用来阅读。看着有人在图书角津津有味地读着你带来分享的书,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
“那么老师为什么还要奖励给第一天带来书籍的同学呢?”果然有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我想是因为他们记住了老师的要求,第一天就拿来了书,说明他们是有责任心的好孩子。”一个孩子抢着说道。
“那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不奖励后来带书来的同学呢?”我含笑问道。
“后来带书来分享的同学可能是看到有奖励才带来的,他们是想要老师的免作业券。”
哈哈哈……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小林也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猜得很对!老师就是要告诉大家,付出不能想着一定得有回报,为了报酬才去付出的行为是不值得被提倡的,这样只会让我们走入自私自利的歧途,使自己变得狭隘和渺小。”说到这里,我停了一下,因为感觉用词比较深奥,过于成人化了,孩子们可能有点迷糊了,接着又说,“心里只想着自己的人,就是自私自利,这样的人是很难融入身边的环境,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这样久而久之,大家就会远离你,你也就不会快乐,烦恼就会接踵而至。”
三【若有所悟】
几个孩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又问小林:“现在你明白了吗?”
“嗯,好像有点懂了!”
我摸摸他的头,示意他坐下,面向大家继续说道:“一张免作业券是小事,但是老师不希望你们养成这种为了得到些什么而有目的地付出,真正的奉献是不求回报的,比如你们的父母辛苦养育你们,是为了得到回报吗?你的好朋友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帮助你,是为了向你索取什么吗?同学们,当你们选择无条件地付出时,收获的往往会更多,一声充满真诚的感激,一个让你温暖的笑容,这些来自他人的理解和尊重,难道不比任何物质来得珍贵吗?我们的生活会充满人情味,世界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些用钱买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值得珍惜和拥有的。”
孩子还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可能还不懂得许多深奥的道理,但是今天一张小小的免作业券,却引发了我很多思考——“索取or奉献”是每一个作为师长的我们,值得深思的人生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