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作文批改中常常觉得学生写的内容很“假”。这些“假”,有源于学生语言的不成熟,有源于学生写作内容的不真实,也有源于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不细致、思考的不深刻。在笔者看来,基于生活写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把钥匙。
基于自身生活体验,写出独特性
生活体验是创作的源泉,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通过深入挖掘生活体验,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感人故事、深刻见解都是写作的宝贵素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自己的生活经历,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说服力。生活体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体验生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在写作中表达出更加真挚的情感。生活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写作的审美价值。
以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学写游记”为例,家庭经济条件不同的学生,旅游地点是不同的;思维深度层次不同的学生,面对同样的景色,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做的,其实是帮助学生诚实地描写出自己旅游的足迹,写清楚见闻和感受。在教《在长江的源头格拉丹东》一文时,学生指出,“马丽华描绘的冰塔林感觉不大对”,一问才发现,学生去过这个地方,而大部分教师,是没有真实去过的,过分地在语言上指导学生怎么去描写景色,某种意义上,反而失去了学生生活化体会的“真味”。教师更应该做一个“点灯”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特经历。
基于他人生活经验,写出共鸣点
学生有时候,会刻意强调自己的经历,而忘掉了对他人经历的借鉴。如果学生只偏向于个人经历写作,那么即使是源自生活化的体验,素材也是极其有限的。如果能够将他人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机融合,形成一种生活化的经验,那么就能创造出更多的文章。
近现代写实派文学大家莫泊桑在初学写作时,老师要求他从观察十个车夫的动作开始,其目的就是让他从最难求出个性之处刻意去求。积极地探求他人的生活经验是发现生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去感知生活、与周边世界建立联系的关键路径。
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些十分“真实”的高分作文,一经追问却是学生杜撰的,但并不是胡乱杜撰,而是基于别人的故事或者影视作品产生了情感共鸣,迁移到了自己的身上,这也应是属于基于生活化的经验写作,一个人的身体,可能经历不了无数瑰丽的事件,但是想象力和情感体验可以是无限的。利用他人的生活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是能够创造出好的素材的。
基于社会现实问题,写出思辨性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在初中生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在写作中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思辨可以基于社会现实进行。比如面对“英雄”这一话题,老一辈的英雄观和学生的英雄观自然是有不同的,让学生由远到近地找一找英雄人物,他们会慢慢地把印象中的英雄人物的品质提取出来,赋予自己生活中能触摸得到的人。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在实践中不断挑战和扩展学生的认知边界,促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思考方式和表达风格,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目前的生活实际和部分传统文化已经不完全一致了,如:“扶不扶”这个问题,我们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往往希望营造“真善美”,至少是“善美”的价值观,但是有的学生基于现实会选择“不扶”,甚至有学生会回应“没有看到过摔倒的老人”,教师不用急着批评学生的想法,更深层次追问这些想法的由来,往往会挖掘出值得书写的写作素材,这样的思考多了,学生自然就会写出相对有深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