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校园宝藏空间 探索“空间式”育人新路径(七)

2024-05-29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文化。通过民俗课程的实施与探究,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和富强而不懈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南夏墅中心小学:

“竞化”民俗文化馆 打开文化的“记忆盒”

南夏墅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始终以“做更好的自己”的校训滋养自励,以“泽化生命,与时竞进”的办学理念为引领,立足本土,开发有特色的南小民俗课程,将学校打造成一座民俗文化之园。

打造民俗文化学习场域

在南夏墅中心小学,有这样一个地方,叫做“竞化”民俗文化馆。学校斥资50多万元,搜集了大量留存民间的老物件,立足本乡本土,体现原汁原味,于2015年建成。馆内展出了农耕、婚礼、皮影、戏曲等方面的器皿与老物件,它们真实反映了江南水乡民居、民俗、民风、文化,是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片段。此外,馆内还配有简洁的文字介绍,与老物件相映成趣,让这座民俗文化馆生发出了新的教育价值,也为后续将一些跨学科课程的课堂搬到民俗文化馆,奠定了物型基础。

民俗文化馆成为了南小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特别关注民俗文化的体现,建立起“校级—年级—班级”三级一体的开放式民俗文化展示窗口。连廊定期制作“民俗宣传海报”,年级的展板栏定期张贴“民俗知识问答”,班级的作品园地展出“民俗小手工”,图书馆不定期推出“民俗文化读物”。

建构民俗文化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民俗归来,“竞化少年”品格社区的在场建构》市品格提升工程,确立“立德树人 文化育人 活动育人”的指导思想,关注并挖掘民俗文化元素,重点关注了本地民俗节日、民俗游戏、民俗活动、民俗美食、村落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统整,建构适切学情的民俗文化课程体系和形态,构建全学科育人新模式。

通过整合梳理现状和已有资源,围绕“竞化”文化,学校初步构建起“五育融合”视野下的民俗文化课程体系,传承和发扬本土民俗文化。2023年春,钟薛锋和唐乐两名教师申报的《我们的精彩“柿”界》,将民俗馆中的农耕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与学生在种柿子的过程中感受到农耕的乐趣相结合,荣获常州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武进区一等奖。2023年秋,区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民俗文化的实践研究》和《依托劳动课程基地建设,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借助学校对乡村生活、民俗文化的研究,正式立项,开始进行实践研究。

规划民俗文化活动课程

民俗文化丰富繁多,民俗活动课程内容的选取就变得尤为重要。学校分年段、分阶段建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课程体系,利用地方课、班队课、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第二时段等,陆续融入并落实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既响应“双减”政策,不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在细致的安排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校聚焦“竞化少年”品格内涵,整合校内外民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聚焦传统民俗佳节、二十四节气等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开设数十类社团课程,小灶台、小农人、小巧手、小工匠、小健将、小书法家等民俗文化校级社团特色鲜明,成果丰富。菜单式课程丰富了“竞化少年”的品格元素,立体了儿童的个性成长要素。

乡村拥有美丽优质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学校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把乡土民俗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唤醒师生对本镇文化的情感认同,继而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学校将目光投向本土周边的民俗资源,建立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联动校外周边社会,整合周边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平台,将有民俗特色的村落(戴家村、胜西村、桐庄村等)、非遗馆、本土烈士陵园纳入到能够实地参观、走访的校外民俗基地中,形成适合乡村小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新样态。让学生在体验式、互动式的研学行走中亲身体验地方民俗文化气息。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校的逐步推进和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传统文化教育将往“课程化”的方向不断丰富和完善。南小的孩子们在乡村生活场景中成长,在传统民俗文化里成长,他们的心中,已经埋下了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