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食育文化走进教育视野

2024-04-24

礼河实验学校 袁琴玉

什么是食育文化?简单地说,除了吃什么、怎么吃,还包括潜移默化的教育,即指通过饮食及饮食相关过程进行的各方面教育的文化。我曾尝试利用身边普通的生活场景从食礼、食践、食知三方面入手对学生寓教于“食”。

1 食礼:养成正确的餐桌礼仪、饮食习惯

1.家庭共同进餐为孩子提供学习机会

在家里,我主张家长们尽量创造共餐机会,这也是增进家庭成员情感的连接纽带。在和家人共同就餐的过程当中,孩子通过观察大人的就餐行为,学习各种就餐礼仪,比如饭前洗手、碗筷的摆放、筷子的拿法、饭席上有客人在要懂得礼让、离自己远的菜少夹为妙、不能用筷子在菜肴中翻腾挑拣食物、吃完饭碗底一定要干净无残留……可以说,童年时期良好的家庭就餐体验将伴随其终身。

2.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成长注入营养

育儿先育己。一般情况下,问题孩子都来源于问题父母。所以我要求家长时刻警醒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准备饮食时父母要用心,透过自己对食材、烹饪、器皿的搭配与讲究来感染孩子,让孩子对饮食也保持一种慎而重之的态度。其实,“食育”本身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教育,如厨房、花园、田园、地头等,都是家长践行“食育”的重要场所。用教育的思维进行重新设计,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营养”,为孩子自己的成长做好准备。

2 食践:让孩子亲身体验、培养动手能力

1.参与一日三餐食材的准备与制作

每到寒暑假,我就会给孩子们布置“学做家常菜”的任务。孩子学了“圆角分”就让他们带上现金和购物袋上菜市场、超市买东西,在小本本上记账,自己付钱,回来后自己择菜、洗菜、烧菜,然后拍图(视频)发家长群分享。坚持一两个假期,孩子们的拿手菜都可以摆上满满的一大桌了,自己动手做的菜,孩子吃起来也会特别开心。

2.参与特殊节日美味食物的制作

记得我在元宵节曾邀请2019届学生部分家长来学校跟孩子们一起搓元宵,在妈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无论是掰断、碾长还是搓圆,都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在煮汤圆、吃汤圆过程中,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元宵节。平日里,孩子们还敢于尝试揉面、包包子、包饺子……就这样,不同的食材都给予我们不同的答案,在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不但让孩子充分体验探究与实践的过程,而且能感受到合作、交流、分享的幸福。同时,还能给孩子讲解这些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渊源,孩子们也乐在其中。

3 食知:让孩子对一粥一饭都常怀感恩之心

1.综合实践课堂帮助孩子认识食物

在学校,我让孩子们从一年级起就学会分饭菜,文明用餐不挑食,让他们明白这就是对食堂工作人员辛勤劳动最好的肯定;班会上,“节约粮食 从我做起”、节粮手抄报、节粮专题墙报均唤醒了孩子们对人口大国更要节约粮食的温饱意识。综合实践课堂,我带着孩子们走进学校“范蠡农耕园”,去参观高年级同学种植的蔬菜、瓜果,邀请果农给孩子们讲解给葡萄剪枝的学问,然后在我们班的承包地上种豆、排蒜……秋游的时候,我们带孩子一起去“佳农探趣”体验认识农作物:走进稻田,零距离接触稻穗,并通过事先观看的“一粒米的来历”这一科普视频,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了水稻的生长过程,感受它们从春到夏至秋的变化,了解农民伯伯如何把金灿灿的稻谷变成白花花的大米,从而感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2.走进田间地头让孩子触摸大自然

平时,我还要求家长有时间就带孩子回到老家或乡下,走进田间地头,观察时令食材,了解生长特性,以及食物的模样。比如,茄子是挂在植株上的,花生、生姜是埋在土里的,孩子在和食材的大量接触下,建立起了与自然的连接。在日常生活中,在做饭之前,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让孩子去感受完整的食物,比如生姜不仅有辛香的气味,还能祛寒,更能让蔬菜或汤更加鲜美。这些都是食物启蒙的良好方式,可以让不习惯某些食材特殊气味或口味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它们。同时让每个家庭建起属于孩子的“小菜园”,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食育效果。挑选购买种子、营养土、容器,育苗、播种、施肥、浇水……这些有趣的自然探索,比起死板单调的说教,更能激起他们对食物的热爱。